当晨雾在东莞的天际线缓缓散开,东纵路便苏醒了。这条贯穿城市核心的道路,像一根流动的琴弦,弹奏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乐章。它既是东江纵队精神的具象化存在,也是东莞这座城市不断生长的生命线,在岁月流转中,诉说着无数动人的故事。
站在东纵路与解放路的交叉口,青灰色的骑楼静静伫立。斑驳的墙面上,依稀可见抗战时期留下的标语痕迹,那些被风雨侵蚀的字迹,如同凝固的呐喊,将人们的思绪拉回烽火连天的岁月。1943年,东江纵队在此设立秘密联络点,地下党员们穿梭在街巷间,传递情报、运送物资,用智慧与热血守护着城市的希望。如今,骑楼的走廊依然延伸向远方,檐角下悬挂的红灯笼随风轻晃,仿佛在向过往行人讲述当年的惊心动魄。老居民陈阿婆常坐在骑楼门前,指着斑驳的砖墙说:“这些房子啊,都是英雄们用命护下来的。”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东纵路也在蜕变中焕发新生。曾经狭窄的石板路拓宽成双向六车道,沥青路面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路中央的绿化带里,凤凰木与簕杜鹃交相辉映,每当夏日来临,火红的花朵缀满枝头,如同当年战士们燃烧的赤诚之心。路两侧的建筑从低矮的平房逐渐拔地而起,现代化的玻璃幕墙与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相映成趣。其中,东江纵队纪念馆成为这条路上最庄重的存在,馆内陈列的旧军装、生锈的刺刀、泛黄的信件,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前来缅怀先烈。
夜幕降临,东纵路换上另一副面孔。万达广场的霓虹照亮夜空,年轻人穿梭在潮流店铺间;新华书店里,暖黄色的灯光下,人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转角处的老字号糖水铺飘出马蹄糕的香甜,食客们围坐在一起,用软糯的甜点慰藉一天的疲惫。街边的露天茶座上,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东纵路上的“古仔”,从游击队的奇袭战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工厂,故事里既有热血豪情,也有烟火温情。
东纵路,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街道,更是东莞精神的图腾。它见证了战火硝烟中的不屈,也拥抱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它承载着老一辈的集体记忆,也孕育着新一代的梦想。每当华灯初上,漫步在这条路上,历史与现实的界限仿佛悄然消融——远处的纪念馆灯火通明,近处的商业街人潮熙攘,这是对“传承”二字最生动的诠释。东纵路的故事仍在继续,它如同永不落幕的交响诗,在时代的舞台上,奏响着属于东莞、属于中国的奋进强音。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7班 梁欣怡;指导老师:崔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