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纵路的晨光漫过虎门海战博物馆的青砖,同学们伸手触摸威远炮台那道深嵌的弹痕时,指尖触到的不只是百年前的炮火余温,更是东莞红色记忆的起点。这道弹痕像一枚“历史印章”,将鸦片战争时期军民抗英的坚韧,与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紧紧盖在一起——课本里“抗争”二字不再是铅印的名词,而是能通过触觉感知的、沉甸甸的精神重量。
沿着东纵路往东北走,榴花抗日纪念亭的松柏下,1938年那声抗战第一枪的回响仍在萦绕。当同学们围坐在纪念亭前,听讲解员说起当年东莞儿女冒死阻击日军的故事,会忽然明白:东纵路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敢为人先”的基因。这里不是静态的纪念地,而是能让青春与英雄对话的“实景课堂”,先辈们“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呐喊,正成为当下少年“敢闯敢拼”的精神注脚。
若想读懂东纵精神的细腻底色,寒溪水村的家书展柜是必到之处。家长们带着孩子驻足于此,泛黄信笺上“我在前线守土,你在家中守国”的字句,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打动人心。当孩子指着信里“等胜利了就回家种庄稼”的承诺追问“他们后来回家了吗”,亲子间的对话便成了红色基因的“代际接力”。东纵路的意义,正在于让这样的传承不只是口号,而是融入周末时光的温暖实践。
老师们不妨带着学生把课堂搬进东纵路的核心站点:在叶挺陈列馆,让学生以“东纵战士”的口吻写一封“致2024年的自己”,把先辈的家国担当转化为青春的奋斗目标;再到百花洞战斗遗址,模拟当年游击队“诱敌深入”的战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灵活抗战”的智慧。东纵路本就是一本立体的红色教材,当抽象的“英雄精神”变成可写、可演、可体验的实践,红色教育便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很少有人知道,东纵路串联起的30个研学点,藏着东莞最珍贵的“精神密码”: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茅草屋,曾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的指挥中心,油灯下制定的作战计划,曾让日伪军的“扫荡”屡屡落空;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里的旧军装,袖口磨破的补丁记录着战士们“宁愿苦自己,也要救百姓”的初心。这些印记,是东纵路最鲜活的灵魂。
如今,“重走东纵路”不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青春与历史的双向奔赴。同学们用征文写下“我眼里的东纵精神”,把大岭山的竹林、榴花亭的晨雾写进文字;用镜头捕捉纪念馆里展柜的微光,让更多人看见红色印记里的温度。当青春的脚步踏遍东纵路,红色基因便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融入血脉的力量。
即刻出发吧!沿着东纵路前行,让威远炮台的弹痕见证你的思考,让寒溪水村的家书照亮你的信仰。期待在研学的路上,看到你驻足聆听、认真记录的身影。让东纵路的红色印记,在青春的步履中焕发出新的光芒,成为你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6班 卢妍廷;指导老师:崔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