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东城第六小学 王滢涵《青砖里的红色回响 ——东莞东圃小学旧址参观记》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7 22:53:52

若不是亲自踏入那方青砖院落,我很难想象,东莞这座繁华都市的角落里,竟藏着这样一处能与历史“对话”的地方。八月的一天,我随家人一起参观了东莞东圃小学旧址,那些斑驳的墙面、陈旧的教具与鲜活的故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红色历史的全新认知。

刚走到旧址门口,我就被它古朴的模样吸引了——没有现代校园的塑胶跑道与明亮教学楼,只有几栋黛瓦粉墙的老建筑,门楣上 “东圃小学” 四个字虽有些褪色,却透着一股庄重。这里原本是李氏宗祠,后来被爱国青年李一之先生改成了小学。更让我惊讶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是中共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黑板上写过课本知识,也藏过革命传单;课桌上摆过笔墨纸砚,也传递过重要情报。

走进当年的教室,我忍不住放慢了脚步。木质的课桌椅已经有些磨损,桌面还留着淡淡的刻痕,墙角的黑板上,仿佛还能看见当年老师写下的《救亡三字经》。讲解员指着一张老照片说,李一之校长不仅教学生读书,还带着大家搞抗日宣传 —— 学生们背着小黑板走街串巷,把 “抗日救国” 的道理讲给乡亲们听;节假日里,他们还帮地下党传递信件,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责任。有个叫李云祥的学生,后来还参加了东江纵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了,成为了永远的英雄。听到这里,我心里既敬佩又感动,原来课本里的 “爱国”,在这片土地上曾是如此具体而勇敢的行动。最让我驻足的是一张烈士名录,上面记载着从这里走出的革命先辈,他们中有的牺牲时才二十几岁,和现在的我们相比,不过大了几岁,却已为国家献出了生命。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今天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能无忧无虑地生活,都是这些先辈用热血换来的。

离开旧址时,夕阳刚好落在院中的松树上,我回头望了望那座老建筑,忽然觉得它不再只是一处旧址,更像一位沉默的 “老师”,用无声的展品和厚重的历史,给我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爱国课。以前总觉得 “红色精神” 离自己很远,这次参观让我知道,它就藏在东莞的土地里,藏在先辈的故事里,更需要我们这些后辈传承下去!

作者:东莞市东城第六小学 六年级 1班 王滢涵;指导老师:祁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