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长安镇厦岗小学 费睿辰《穿越硝烟的青春》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7 21:18:33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们的队伍已踏上大岭山的青石板路。山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却掩不住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硝烟味——那是八十年前的烽火,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蒸腾。

“同学们看,这就是百花洞战斗的旧址。”辅导员的声音忽然低沉,“1941年,日军精锐部队在这里遭遇了东江纵队的伏击。当时有位十六岁的小战士,怀里揣着半块硬饼就冲了上去……”我望着陡峭的山坡,想象着年轻的身影在弹雨中穿梭。脚下的石块上,斑驳的痕迹不知是青苔还是当年的血迹,突然明白“青春”二字,原来可以燃烧得如此炽热。

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一件打着补丁的灰布军装让所有人驻足。领口的红星虽已褪色,却像凝固的火焰在玻璃柜中跳动。讲解员说,这是黄友班长的遗物。1944年老虎山阻击战,他带领“小鬼班”四名战士阻击日军,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用刺刀与敌人肉搏到最后一刻。“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十八岁。”辅导员的手指轻轻划过展柜,我摸了摸自己校服上的校徽,突然觉得沉甸甸的。

最震撼的是那面被子弹击穿的战旗。弹孔周围的布料翻卷着,却依然顽强地舒展着。电子屏上,全息投影重现了1943年“万人大扫荡”的场景:战士们在山林间穿插,用竹筒传讯、松脂照明,在敌人的包围圈里如游龙般腾挪。当看到李玉珍拖着受伤的腿背着重伤员爬行时,后排的女生悄悄抹起了眼泪。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胜利曙光”展厅,玻璃柜里的微型木制算盘吸引了我的目光。讲解员说,这是交通员陈础用来传递情报的工具。她用废棉絮固定算珠,确保在转移时不发出声响。我轻轻拨动算珠,木头与木头摩擦的沙沙声,仿佛穿越时空的密码,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智慧与坚韧。

返程的大巴上,班级群里弹出一段视频:班主任带着我们班的“小小讲解员”正在录制东江纵队的故事。镜头扫过教室后墙的黑板报,“传承东纵精神”六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车窗外,大岭山的轮廓渐渐远去,而那些年轻的面容却愈发清晰——他们曾在这里挥洒热血,而我们,正带着他们的目光走向未来。

暮色中的东江纵队纪念馆亮起暖黄的灯光,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我知道,那盏煤油灯的光早已化作万家灯火,那件打着补丁的军装正以校服的模样行走在校园里,而我们,终将成为新的“东江铁流”,让青春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同样炽热的光芒。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厦岗小学 五年级 3班 费睿辰;指导老师:赖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