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容·融家事驿站”:3个月化解99起家庭纠纷
东莞+ 2025-08-27 21:14:12

“多亏驿站帮我们解开疙瘩,孩子不用在爸妈之间为难了。”近日,在东莞市茶山镇“容・融家事驿站”,李先生紧握着调解员的手再三道谢。此前,他与妻子王女士因离婚后女儿抚养权争执不下,正是驿站的多元调解力量,让这场剑拔弩张的家事纠纷温情落幕。

2025年5月,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联合茶山镇平安法治办、茶山妇联等单位,共同成立“容・融家事驿站”。这个以“宽容”“包容”为核心理念、以“融合力量”“融化心结”为目标的服务平台,创新构建“预防、调解、审判、保护、宣教”五位一体的和睦家庭守护新模式。短短三个月,驿站便受理并化解各类家事矛盾纠纷99起,为破解“清官难断家务事” 的民生痛点交出亮眼答卷。

多元调解破僵局:从对立到和解的温情转身

“孩子我带大的,抚养权必须归我!”“我是孩子父亲,有能力养她!”驿站成立初期,李先生与王女士的离婚纠纷一度僵持。这对夫妻婚后育有10岁女儿,因感情破裂决定离婚,财产分割已达成一致,却在女儿抚养权和探视权上互不相让,调解室里多次争执。

面对僵局,驿站迅速启动多元调解机制,妇联社工、心理咨询师、律师调解员组成联合调解组,采取“背靠背”调解。“一方面解读《民法典》中子女抚养权‘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原则,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关注孩子想法。”调解员介绍,团队多次让两人观看孩子的日常视频,倾听孩子“希望爸妈常陪在身边”的心愿,逐渐化解对立情绪。

最终,李先生主动放弃抚养权,王女士也承诺每月安排固定探视时间。“看到孩子的笑容,就知道这个决定对了。”李先生的话,道出了家事调解的核心——以家庭和谐、子女利益为出发点,用温情解矛盾。

40岁的陈女士也曾带着满身疲惫来到驿站。她丈夫嗜赌成性、长期失业,家庭经济困难,加上自己婚后多年未孕,备受夫家冷暴力,身心俱疲。婚姻家庭咨询师彭菊芳为她定制心理辅导方案,缓解负面情绪并重塑生育观;驿站团队还多次邀请其丈夫参与戒赌培训和婚姻家庭建设活动。如今,陈女士情绪日趋稳定,丈夫逐渐戒赌并开始找工作,家庭氛围慢慢回暖。

绿色通道护权益:“一站式”服务筑牢妇儿安全屏障

“家事纠纷关乎妇女儿童切身利益,处理不及时易引发更严重问题。”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杨小可表示,基于此,驿站成立后首要任务便是建立涉妇儿案件“绿色通道”,对家暴、抚养权争夺、财产分割等案件优先受理、优先调解,确保矛盾快速化解。

家住茶山镇的张女士曾因遭受丈夫家暴,连夜逃往驿站求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提供临时庇护,同时联系律师为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心理咨询师同步介入疏导情绪。“从求助到拿到保护令只用3天,驿站让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张女士的经历,正是“绿色通道”高效运转的缩影。

依托茶山镇综治中心的地理优势,驿站整合法院、妇联、民政等多部门资源,为妇女儿童提供“全链条”帮扶: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明晰权利义务;心理疏导、精神关爱缓解心理创伤;临时庇护、生活救助解决燃眉之急。截至目前,驿站已为23人次提供心理疏导等一站式服务,切实筑牢妇儿权益保护网。

为确保服务 “不打烊”,驿站还建立严格回访制度。对已化解案件,工作人员会在1个月、3个月后定期回访,跟踪当事人生活与心理状况,及时解决潜在问题。“曾有一起抚养权纠纷,回访时发现孩子因不适应新环境厌学,我们立即安排心理咨询师介入,如今孩子已重新适应校园生活。”工作人员说。

长效机制促和谐:构建“全周期”家庭守护体系

“家事调解既要解当下矛盾,更要从源头预防纠纷。”茶山镇平安法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驿站在化解纠纷的同时,始终将长效机制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普法宣教与调解员培训,构建“全周期”家庭守护体系。

普法宣教方面,驿站将常态化普法与家庭美德教育纳入日程,结合“国际家庭日”“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周”等节点开展活动。今年6月,驿站联合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在茶山镇文化广场举办“和睦家庭”主题宣传,通过法律讲座、案例讲解、互动问答,向群众普及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宣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的传统美德,吸引数百名群众参与。“以前不懂夫妻共同财产怎么分,听了讲座终于清楚了,这样的活动很实用。”市民刘女士说。

为提升调解员业务水平,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为驿站制定完善培训机制,定期邀请法官、资深律师、心理咨询师,围绕家事法律实务、调解技巧、心理疏导方法开展培训。“之前调解遗产继承纠纷,因法律知识不足进展慢,参加培训后效率提高不少。”一名基层调解员分享道。

如今,驿站已组建起由法官、妇联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心理咨询师、律师等组成的多元调解队伍,构建“法庭+”联动解纷机制,实现家事矛盾从登记受理到案结事了的闭环流程。“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完善‘五位一体’模式,推动驿站向更多镇街延伸,让更多家庭享受到专业、温情的家事服务,为平安东莞、法治东莞建设添力。”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字:王骁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