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斑驳土墙前,指尖抚过墙上深浅不一的弹痕,耳畔仿佛响起了七十多年前东江纵队战士们的冲锋号角。这是我参加“重走东纵路”研学活动时的场景,也是我读懂“红色传承”二字的起点。
沿着30个红色研学点地图指引的路线前行,每一处旧址都藏着动人的故事。在榴花抗日纪念亭,讲解员指着石碑上的名字告诉我们,1938年,数十名东纵战士在这里阻击日军,用生命守住了东莞的东大门;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泛黄的日记本、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陈列,日记里“为了家乡的安宁,哪怕牺牲也值得”的字句,让我鼻尖发酸。原来课本里“东江纵队是华南抗日的中流砥柱”这句话,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战士用热血写就的誓言。
最让我触动的,是在清溪大王山战斗遗址遇到的一位老人。他是东纵战士的后代,手里捧着父亲留下的布制军号,“当年我父亲就是吹着这把号,带领战友们冲过敌人的封锁线。”老人轻轻吹响军号,沙哑却有力的号声穿越时空,那一刻,我好像看到了硝烟中战士们奔跑的身影,也突然明白,我们“重走东纵路”,走的不只是一段段路程,更是在追寻一种永不褪色的精神。
返程路上,我想起研学活动中老师说的话:“传承红色基因,不是要我们复刻过去,而是要把东纵战士的勇气与担当,变成我们成长的力量。”是啊,如今的我们不需要面对枪林弹雨,但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东纵战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就是我们最有力的支撑。就像那些在纪念馆里守护文物的工作人员,像那位讲述父辈故事的老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夕阳西下,抗日根据地旧址的红旗在风中飘扬。这次“重走东纵路”的经历,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敬畏与责任。作为东莞的少年,我们不仅要记住东纵的历史,更要带着这份红色记忆,在成长路上勇敢前行,让东纵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这,就是我们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也是“重走东纵路”真正的意义所在。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18班 陈航;指导老师:崔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