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郭可乔《触摸历史的温度,记一次红色研学之旅》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7 21:02:46

踏进东江纵队纪念馆的那一刻,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幕墙,在磨石子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下意识地放轻脚步,仿佛怕惊扰了长眠于此的历史。

展柜里一封泛黄的家书吸引了我,纸张已然最薄,字迹却依然清晰:“母亲大人,儿在此一切安好,唯念家乡。然国难当头,男儿当以社稷为重……”落款日期是1943年秋,我凝视着那些娟秀的毛笔字,忽然注意到信纸右下角有一处淡淡的晕染,或许是泪痕?隔着玻璃,我仿佛触摸到了那个年轻战士提笔时颤抖的手,听见了他心底的叹息,这薄薄一纸家书,承载着怎样炽热的家国情怀?

转过展厅,一幅巨大的作战地图扑面而来。上面用红色箭头标注着东江纵队的行军路线,密密麻麻如血脉般纵横交错。我俯身细看,发现地图边缘有几个用铅笔写下的小字:“此处可设伏。”这一定是某位指挥员在现场勘察时留下的笔记,我指尖轻轻划过那行小字,忽然感受到一种奇妙的连接70年多年前,也曾有人这样过地图为民族的存亡运筹帷幄。

最让我震撼的是一面烈士墙。黑色大理石上雕刻着数千个名字,每个名字都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一个个读过去,李文斌19岁,张秀英22岁,陈振华25岁……当我的手指触碰到那些冰冷的刻痕时,竟感到一丝温热。或许是我的体温传递给了大理石,又或许是那些名字本身就在散发着不灭的热度。一个同龄人的名字让我久久驻足,他牺牲时,正好和我现在一样大。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正好。金色的光芒洒在纪念馆的外墙上,仿佛给这段历史镀上了永恒的光辉。我回头望去,忽然明白:历史的温度从来不曾冷却,它的底藏在这些泛黄的家书,斑驳的武器,翔实的作战地图中,等待着一代又一代的触摸与传承。

这次研学之旅,我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实物,更是一颗颗滚烫的赤子之心。那些年轻生命用热血温暖的岁月,而今天的我们,正在用铭记延续着这份温暖。红色的记忆从未褪色,它如东江之水,永远奔流在后人的血脉里。

作者: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初一 1班 郭可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