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海网箱到无水包装,从传统捕捞到智慧渔业,东莞正以“一条鱼的供应链”为发展现代渔业注入新活力。
8月27日上午,洪梅镇洪屋涡村松湖水产的养殖基地,在工人们捕捞中,一条条生猛的笋壳鱼被精心挑选出来,进行无水真空包装,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包装内充入纯氧,可以存活48小时。即使发到上海,客户收到时鱼还是活的。”松湖水产董事长萧劲松如是说。
咸淡水质,培育优质鱼种
“这里的水,是特意从珠江入海口引来的咸淡水。”萧劲松说。他身后500多亩的水域,专用于笋壳鱼养殖。这种原生于清澈江河底部的珍贵鱼种,对水质极其敏感。通过精准调控的“盐水浴”养殖法,既有效抑制有害细菌,又模拟出笋壳鱼最适宜生长的原生环境。
而这只是“科技养鱼”的第一步。饲料方面,萧劲松放弃普通饵料,选择蛋白质含量更高的池鱼,打成鱼泥定点、定时投喂。“每天下午两点左右,是一天中水温最高、溶氧最充足的时候,也是它们最愿意开口吃饭的时候。”在他看来,现代渔业早已不是靠天吃饭的粗放行当,而是基于生物习性和环境数据的高度精细化操作。
真正的突破来自品种。历时六年反复选育,萧劲松团队成功杂交泰国笋壳鱼与澳洲笋壳鱼,培育出肉质更嫩、刺更少、蛋白含量更高的新品种——“松湖玉女笋壳鱼”,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这意味着,东莞渔业企业已从传统养殖迈向“源头研发”,掌握了产业链最前端的核心竞争力。
在东莞,如松湖水产这样走向智能化、标准化的企业并非个例。作为广东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近年来持续推动深海网箱养殖、循环水养殖等现代化模式,推动渔业从“捕捞-批发”的传统架构,转向“研发-养殖-加工-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真正构建起一座高效、可持续的“海上粮仓”。
创新包装,活鱼包邮到家
养得好,还要卖得俏。水产品供应链中最棘手的一环,在于如何把“鲜”字做到极致。
8月27日上午,在洪梅镇松湖水产的打包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地将活蹦乱跳的笋壳鱼进行分拣、称重,继而装入一种特制的高性能透明袋中。袋中充入纯氧、真空密封,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它们在这种无水无冰的状态下,可以存活48小时。即便快递发到上海,客户收到时鱼还是活的。”萧劲松说道。
这一“黑科技”包装,是他2019年与制造商反复试验后才成功研发的。在此之前,活鱼运输要么依赖昂贵的水车,要么只能就近批发,难以突破销售半径,更难以对接终端消费者。
传统的塘头交易模式也存在弊端。“批发商来挑鱼,挑剩的回塘鱼容易受伤或生病,损耗率很高。”萧劲松回忆。正因为如此,他下定决心跳过中间环节,推动笋壳鱼从产地直通家庭,打造“鲜活到家”的品牌形象。
通过与大型快递物流企业合作,松湖水产成功打通了从东莞塘头直达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餐桌的通道。消费者下单后,最快隔天就能收到依然鲜活的笋壳鱼。
而这背后,还有另一重品质保障——全程可追溯系统。每一条出自松湖水产的鱼,都带有一个唯一的追溯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鱼苗来源、养殖记录、检验报告、流通路径等全部信息,真正实现“从塘头到餐桌”的透明监管。
“我父亲那一辈,是摇着小木船出海打鱼。而我们现在通过手机看数据、管水质、接订单。”萧劲松感慨地说。科技不仅改变了养殖和销售方式,也重新定义了渔业的生产逻辑和竞争维度。
当前,东莞的渔业企业正在构建一条从种苗研发、智慧养殖到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这条“一条鱼的供应链”,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展现了东莞现代渔业发展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