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已进入处暑节气,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位于“立秋”与“白露”之间。处暑前后,虽三伏已出,立秋已至,但并非立即转凉,南方不少地区中午气温仍高达35℃以上,因此民间俗称“秋老虎”。
市中医院针灸推拿门诊中医师卢宗孝提醒市民,处暑时节正值夏秋交替,天气变化频繁,白天气温依旧高企,早晚却已渐感凉意,昼夜温差加大,这一时期也是呼吸道疾病、肠胃不适等常见问题的高发期。建议早睡,饮食宜调湿润燥。

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处暑已属秋季,五行属金,主收敛。人体阳气也由外而内、逐渐收敛。因此卢宗孝建议市民作息宜早睡,处暑后可逐步调整作息,避免熬夜,利于护阳养阴。
适时添衣,特别是清晨与傍晚,温差较大,应注意添衣,防止受寒。

处暑节气,天气由热转凉,由湿转燥,不同体质的人群饮食调养要因时因人调整:
壮实易热体质者以防暑解热为主,虽已出伏,但体质偏热者仍易上火出汗、乏力烦躁。宜继续清热解暑,可食用:冬瓜、绿豆、荷叶、苦瓜等;清凉饮品如冬瓜茶、酸梅汤、绿豆汤适量饮用。
湿重体质者需祛湿护脾,“秋湿”仍在,若体内湿气偏盛,易表现为身体沉重、食欲不振等。建议适当摄入:薏米、扁豆、土茯苓、荷叶等健脾祛湿之品。少食生冷油腻,减少脾胃负担。
体虚易寒体质者需防凉润燥两手抓,早晚凉风易诱发感冒、咳嗽等,尤其是老人、儿童、体弱者。应注意保暖并润肺养阴,可食用梨、百合、银耳。饮食应温和清润,避免过凉食物。
对于脾虚胃弱人群以养胃健脾为佳。秋燥虽来,脾虚者更易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可多食:小米、南瓜、水鸭、山药、莲子等等养胃但不化燥的食物。
卢宗孝表示,处暑不是暑气的终点,而是“暑热未尽、秋凉渐起”的交汇点。若能顺应节气变化,科学调养起居饮食,不仅能平稳度过“秋老虎”,还能为即将到来的深秋打下良好健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