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常态长效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助力爱国卫生运动,发挥全国文明村示范引领作用,东莞石排埔心,茶山超朗、南社,麻涌麻三,横沥隔坑等“全国文明村”将人居环境建设纳入村规民约,研究出台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涵养了城乡文明新风,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村规民约“约”出文明新风貌
东莞“全国文明村”不约而同地将环境卫生具体要求纳入村规民约,用制度的力量引导行为、涵养文明。
在石排镇埔心村,环境卫生纳入了村规民约当中,并建立鲜明的奖惩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家庭和个人进行表扬,对排名第一的合作社给予5000元奖励,有效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和参与动力。
麻涌镇麻三村完善村规民约,细化人居环境建设要求,通过明确“门前三包”责任,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定期清理房前屋后杂物,积极投身“洁净城市”活动日等常态化行动。针对乱排污水、乱搭违建、损坏公共设施等问题,制定具体约束条款,明确违规处理办法,从制度层面夯实环境治理基础。
横沥隔坑村新近表决通过的《隔坑村民公约》,则更具约束力地约定村民需协同做好人居环境建设,明确对户外公共空间及私人空间的整洁要求,并将履约情况与村民福利、村集体分红等挂钩,对拒不履责者实施暂停福利、暂缓分红等措施,以制度刚性确保了执行效力,推动村民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
在茶山南社,村规民约对环境卫生作出规定,明确量化罚款标准并刚性执行。通过村民会议、党员宣传引导村民维护环境卫生的责任感,有力约束不文明行为,共同营造良好村容环境。
村规民约正成为东莞推动精神文明创建与爱国卫生运动深度融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
科技赋能构筑精准防线
为全面筑牢虫媒传染病防控屏障,切实保障村民生命健康安全,东莞的“全国文明村”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防控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茶山镇超朗村引入无人机技术,由专业飞手操控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对居民楼顶、围蔽工地、偏远果园等人工难以巡查的区域进行低空巡航扫描。通过“高清摄像实时回传+信息即时通报”模式,快速精准锁定潜在的积水孳蚊点。
无人机巡查将防蚊灭蚊盲区实时推送至地面消杀队伍,为其提供精准的“导航图”和“目标清单”,极大提升了隐患排查的效率和精准度,地面人员得以迅速精准定位、迅速处置,缩短了从发现隐患到完成清理消杀的时间周期。
志愿服务推动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是精神文明创建和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深化的不竭动力。东莞各“全国文明村”通过多种形式的动员和宣传,让文明卫生理念深入人心。
特色志愿队伍激活基层细胞。石排埔心村和茶山南社村组建了“文明小卫士”志愿服务小分队。孩子们化身宣传使者,走进小区、商铺、广场,开展“喊话”式宣传,并通过“以童带家”“小手拉大手”互动模式,带动整个家庭参与其中,让卫生健康理念深入千家万户。茶山超朗村则组织志愿者开展“敲门行动”和“街头宣传”,面对面、点对点地进行科普,有效提升村民的防控认同感和参与意愿。
多元宣传矩阵营造浓厚氛围。各“全国文明村”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LED显示屏、广播系统、宣传栏等阵地,循环播放宣传视频、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册,全方位、多角度地营造“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随处可见、深入人心的社会氛围。
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参与获得感。茶山南社首创“爱心力量+实物奖励”机制,友善企业捐赠物资,住户环境卫生达标可兑换实物奖品,显著提升了村民参与“清垃圾、清积水、灭蚊媒”行动的积极性。石排埔心村的红榜奖励、麻三村的“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机制,都让积极参与者得实惠、有面子,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从将环境整治要求固化为村规民约,到建立定期巡查、快速处置的响应机制;从开展常态化“洁净城市”活动日,到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一次性奖励到可持续积分兑换,这些举措都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向“常态化”转变,确保文明卫生成果持续巩固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