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把东纵路烙成了琥珀色,我在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光影里,打捞起与先辈共鸣的夏日碎片。
纪念馆内冷气拂过脚踝,抬头正好看见那一顶灰色军帽。帽檐下绣着的“勇”字早已褪色成浅黄,可那藏不住的针脚,仍是1941年百花洞战斗时,十七岁通讯员滚烫的爱国心与果敢的勇气。讲解员说,这位少年揣着情报穿过封锁线时,子弹擦过帽檐,血就如汗水般划落下来流进眼睛,他还是攥着布包仍没松手。我凑近一瞧,那汗水浸渍在帽檐上形成了地图。此时,我仿佛看到少年在林中奔跑,草叶割破衣服,划出的一道道伤痕,可即便路上重重险阻,也没停下他如风一般的速度,那是用青春托举的信仰,激励着他勇往直前。
绕过展柜,映入眼前的是整面墙的照片,是一片幸福温暖的景象。穿粗布灰衣的战士们围坐读报,枪械靠在树旁,枪身还沾着露珠,女战士们在溪边洗衣服,笑声惊动了水鸟,鸟儿朝四方飞开了,而水里倒映着绣有补丁的衣袖。最末一张是撤离茅草屋时的合影,有人背着伤员,有人抱着文件,背景是烧黑的茅屋顶,可每个人眼里都泛着光。“他们知道要去哪儿吗?”有同学轻声问道。讲解员指向照片角落处的粉笔字,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字“新中国”。
走出纪念馆时,阳光正烈。换乘去鸦片战争博物馆的车,柏油路蒸腾着热气,像要把百年前的销烟也蒸出来。
虎门的炮台上,铁炮的锈迹如凝固的血痕。我抚摸着威远炮台的城砖,指腹陷进弹坑的纹路里——那是1841年的时候,守军站在这里用土炮对抗坚船利炮留下的弹痕,边缘还留着灼烧的焦黑。导游指向海面,激动地说:“炮弹打不到英舰,他们就把火药绑在身上,与敌船同归于尽”。海风席卷着咸腥掠过耳畔,我忽然明白了东纵纪念馆里军帽的威严。虎门销烟到东江纵队的战斗,这片土地上的勇气,从来都是血脉相承。
重走东纵路,不止是遇见过去,而是看见滚烫的灵魂,始终在激励着我们一群少年,续写明日辉煌的篇章!
作者:东莞市东城花园小学六年级3班曾铧蓉;指导老师:苏佳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