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学到了防蚊知识,又改善了居住环境,还能领取奖励,我们全家都积极参与!”近日,厚街镇环冈社区居民尹叔拿着“达标奖励卡”领到10斤大米,笑得合不拢嘴,这是他用三次检查全绿的成绩单换来的奖品。
这一幕,正是东莞把防蚊灭蚊纳入村规民约后的日常。在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虫媒传染病高发季节,东莞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将防蚊灭蚊工作深度融入村规民约,通过“奖罚分明”的刚性制度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把一场传统的爱国卫生运动升级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实践。
村规民约是凝聚共识、激发自治活力的制度保障。今年4月,东莞推出莞版村规民约55条,其中,在“人居环境篇”第二十九条、三十条明确提出: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不乱泼污水、不散养禽畜、自觉保持房前屋后无积水、无杂草、无垃圾、无粪便,保持居住环境清洁舒适。全市村(社区)以此为纲,纷纷推出防蚊灭蚊奖惩制度,让“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从口号变为全民行动。
奖什么?从“米面粮油”到“上百元现金”不等。其中,物质奖励最为普遍,麻涌镇南洲村规定“首检达标”即送5斤大米+蚊香一盒;万江街道滘联社区联动爱心企业发起动员奖励,完成“翻盆倒罐”任务者,即可兑换西瓜奖品;而望牛墩镇朱平沙村采用发现金,每间房屋合格即发100元,抽查再合格再奖100元。
为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不少镇街还制定了阶梯奖励和精神激励。厚街镇环冈社区实行“四期两检”,每期达标可轮流领大米或食用油;道滘镇南丫、蔡白、闸口等村探索实施“红黑榜”制度,公开表彰防控工作先进户/曝光整改户,并结合阶段性合格证兑换实物奖励、季度达标奖励及荣誉激励等积分制措施,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与虫媒防控工作。
有奖亦有罚。部分村(社区)还在村规民约中明确“负面清单”,将防蚊灭蚊工作与集体权益分配挂钩,进一步提升措施的影响力和执行力。其中,东坑镇初坑村规定,对做得好的每股东户给予奖励500元,但防疫检查人员进行入户检查或抽查时,每发现一处不合格积水点(一个带蚊虫的积水点为一个不合格点位)将相应扣除100元奖励金,累计扣减直至奖励金扣完即止。横沥镇隔坑村新通过的《村民公约》也写明,全体村民要协同做好人居环境建设,对拒不履责者则实施“暂停村民福利、暂缓分红”等约束措施。
当健康成为共同利益,当规则成为共同语言,一场全民防蚊战也就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20余个村(社区)制定专项奖惩措施,以物资奖励、现金激励、荣誉表彰等多元形式,广泛动员居民积极参与虫媒传染病防控工作。更可喜的是,村民从“要我干”变为“主动干”。在高埗镇欧邓村,家家户户主动做好门前环境卫生,以往常见的闲置盆罐、积水容器不见踪影。“现在看到一摊水,第一反应不是绕开走,而是赶紧清理,这已经成了生活习惯。”村民莫女士说道。
东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此次以“约”治蚊行动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实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履约行为“积分制”和“红黑榜”制度,让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成为乡村德治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