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16:30:54
提起假期
大家是不是都很兴奋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假期
你享受过吗
👇👇👇
根据现行规定
全国多地子女
可申请“护理假”
在广东
独生子女每年可享受
5天陪护父母假
(最长15天)
什么是护理假?
独生子女父母一方年满60周岁的,独生子女每年(从其父母一方满60周岁起按照周年计算)申请陪护父母假,不包含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职业假。
独生子女每年享受的陪护假应当在当年内使用,不能结转到下一年使用,可以一次性使用,也可以分次使用。
陪护假期间的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由用人单位照发。
全国还有多地,非独生子女也可享受护理假。不过假期天数少于独生子女。
在已出台了
独生子女护理假的地区
独生子女每年可享有
5天到20天不等的假期
👇👇👇

*对于子女护理假的具体方案,可通过各地政务平台进行咨询。
护理假相关问答
01
《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简称省条例)中关于5日和15日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有什么区别?5日护理假是否包含在15日护理假里面?
根据2021年12月1日新修改的《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六条“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本省户籍夫妻,......(五)年满六十周岁,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其子女每年五日的护理假;患病住院治疗的,给予其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十五日的护理假。”
5日和15日的护理假的前提条件不一样,申请5日的护理假是无论父母是否生病住院,只要满足省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年龄、户籍和属于独生子女父母等要求即可申请;申请15日的护理假的职工父母除了满足年龄、户籍和独生子女父母的要求外,还必须是患病住院治疗期间才能请休,每年不超过15日(具体多少天根据住院时间),患病住院治疗的,应提供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住院证明等材料。
综上,5日护理假是包含在患病住院的15日护理假里面,护理假每年累计不超过15天。
02
护理假应如何请休(如何计算?能不能叠加、可不可以拆分,父母为外省户籍的情况可不可以请休)?
(一)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本省户籍夫妻或一方为本省户籍的夫妻,一方年满六十周岁的,其子女即可享受护理假,每年五日;患病住院治疗(应提供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住院证明等材料)的,其子女每年可享受累计不超过十五日的护理假。
(二)护理假不可叠加,父母双方均满六十周岁,子女每年也只可享受五日的护理假;患病住院治疗的,每年累计也不超过十五日。
(三)护理假的请休按自然年计算,在同一计算年度内可以拆分请休,原则上不超过2次。
(四)独生子女父母双方为外省户籍,其子女在广东工作的,鼓励用人单位参照省条例三十六条第五项的规定安排其子女休护理假。
03
若父母一方为广东省户籍,另一方为外省户籍,外省户籍的已年满60岁,广东省的未满,其子女能否休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
可以。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相关假期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粤人社规[2023]1号)相关规定,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本省户籍夫妻或一方为本省户籍的夫妻,一方年满六十周岁的,其子女即可享受护理假。
04
休假期间,工资待遇如何计算?
用人单位要完善用工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护理假等假期期间的工资待遇。用人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工资集体协商,与职工协商一致明确护理假期间的工资待遇,签订集体合同。
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按照奖励假、陪产假期间的工资标准支付护理假期间的工资待遇,充分体现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护理假期间的工资待遇不得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
05
护理假能不能补休?
用人单位应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合理安排职工休假。用人单位确因工作需要需跨1个计算年度安排职工休假的,应与职工协商一致安排。
06
休了护理假,还能享受带薪年假吗?
职工按照省条例有关规定享受的护理假不计入职工带薪年休假假期。
自“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
落地以来
不少劳动者面临
“不敢休不能休”的问题
而假期扩容意味着
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
很多人为之叫好的同时
也担心政策“落地难”
如何让劳动者“敢休能休”?
有专家表示,若要保障“父母护理假”有效落地,便不能让企业独立承担公共假期的成本,而是要把劳动关系内部的张力做一个社会化分担,例如,将假期落实程度与企业税收减免、荣誉评定挂钩;帮助企业对接劳务派遣机构,及时补足员工休假导致的岗位空缺等。
还有专家认为,分摊假期成本,要充分发挥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从长远来看,各地应致力于完善和推广长护险,在减轻赡养压力的同时,也可用以支付劳动者休护理假期间的工资。
护理假的休假条例或是由当地人口与计生部门制定,或是由老龄委制定,而政策的落地要依靠劳动部门来监督,各部门间的衔接还需进一步畅通。
不让护理假成为“纸面福利”,需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和执行机制,设立清晰、严格的罚则,且确保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