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江门五邑地方组织高举抗日旗帜,团结带领五邑人民及全世界江门籍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共御外侮、毁家纾难、血战到底,用热血与生命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为展现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战壮歌,在全市营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浓厚氛围,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统筹江门日报社、江门市广播电视台、各县(市、区)党委宣传部,推出“江门抗战烽烟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媒体报道”,敬请垂注。
“飞虎”长空铸传奇

在江门台山市石花山公园内,一座飞虎队纪念亭静静矗立,上层飞虎队队徽傲然展翅,中心花岗岩纪念碑以中英文镌刻着飞虎队的赫赫战功及建亭缘由。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不仅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深厚情谊,更诉说着台山籍侨胞在飞虎队中那段可歌可泣的英勇传奇。
△飞虎队纪念亭。
台山籍侨胞在飞虎队组建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台山,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的城市,有约180万台山籍乡亲旅居海外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中国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消息传来,身处异国他乡的台山籍侨胞们心急如焚。在当时的美国,许多台山籍青年踊跃报名,他们有的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有的告别了亲人朋友,毅然踏上回国抗日的征程。
1941年8月1日,飞虎队在昆明正式成立,初称“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后历经改编、扩编,成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始终担任指挥官。这支队伍的成立,给正在艰难抗战的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人惧怕鲨鱼。为了震慑对方,队伍飞机的机头均漆成鲨鱼头,队标为带翼的小老虎,因而该队被称为“飞虎队”。

△飞虎队将飞机机头漆成鲨鱼头,以震慑日本。
在飞虎队的组建和发展过程中,台山籍侨胞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夏季,飞虎队司令陈纳德将军与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请求美国战务部组建一支会中、英文的美籍华人技术队伍,支援中缅印战区的美国部队。1943年3月,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成立,随后组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第14空勤大队和第987特别通讯连。这两支队伍约有1600人,其中95%是华人,当中大多是祖籍台山等地的青年。”台山市博物馆专家叶玉芳介绍,这批华裔士兵主要承担飞机维修、通信服务、运输以及军械管理等工作,分散在昆明、西安、重庆、芷江等地支援飞虎队战斗,为飞虎队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有效阻挡了日军持续推进。
为壮大飞虎队积极奔走 一门四“飞虎”成佳话
台山籍侨胞余新贤是组建飞虎队空勤大队的关键人物。如今在他的家乡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依然流传着一门四“飞虎”的传奇佳话。
1912年出生的余新贤,1939年移居美国,1942年年初在纽约创办新艺电器公司,公司职员包括堂弟余新伦、余新振等24人,他们都接受过高级无线电通信技术训练。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余新贤带领公司全部职员申请加入美国俄亥俄州柏德逊场地第5空军服务司令部,经考核合格后成为无线电修理员。
工作6个月后,恰逢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第14空勤大队组建,美国战务部获知余新贤领导的团队正服务于第5空军服务司令部,于是他受命向美国政府作报告,并率领全体队员于11月20日、21日入伍,他们成为第14空勤大队第一批应征入伍的华人队员,余新贤获任司令少尉。此后,他积极奔走,开展宣传发动,招募更多华人参加飞虎队,最终应征加入第14空勤大队和第987特别通讯连的约有1600人。受余新贤感召,他的三位堂弟余新振、余新伦、余新伟先后加入飞虎队。

△在余新贤的感召下,余氏兄弟多人加入飞虎队。图为余氏兄弟合照。
2025年年初,台城桂水村文明乡风馆建成开放,余新贤一门四“飞虎”传奇佳话成为对外展示的重要内容,其精神一直激励着络绎不绝的后来者。
飞越“死亡运输线”38次 冒死运输战略物资
驼峰航线,这条世界空运史上最危险的航线,经喜马拉雅山脉穿梭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之间,气候恶劣,气流复杂,山峰林立,被称为“死亡运输线”。在这条航线上,黎荣福、余柏荣等台山籍飞虎队员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
黎荣福是第14航空队第3战斗货物中队的一名无线电报务员。他共执行“驼峰”运输任务38次,负责与目的地报务员保持联系,将战略物资从印度运往昆明。当时,由于物资短缺,运输机上没有配备枪支和降落伞,每一次飞行都如同与死神赛跑。在那些执行任务的运输机中,有不少飞机被击落,人员伤亡惨重。

△黎荣福。
有一次,黎荣福和战友往昆明运送的是骡子。前线需要的武器弹药以及军需物资,都要用骡子来驮运。他们从印度起飞,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将骡子运送到昆明,为前线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持。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危险,黎荣福始终坚守岗位,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技艺,一次次完成了运输任务。他的英勇表现得到了认可,共获得了4枚勋章。
因出色的情报战绩荣获二战铜星英勇成就勋章
此外,台山籍飞虎队员还在情报战场上默默奉献,为抗战胜利立下了隐秘功勋。
甄崇运是第14航空队第987特别通讯连的一名特种通信兵,他在密苏里军事基地接受了18个月的专业训练,掌握了无线电台收发信息以及截获、解密日军信息的技术。

△甄崇运。
1944年,甄崇运随部队向中缅印战区进发。在60天横跨太平洋的航行中,由于没有舰队护航,他们的船每10分钟即变换一次航线,以避免被日军的潜水艇拦截。即便如此小心谨慎,从加州同时出发的3艘飞虎队运兵船,仍有两艘遭遇了日军舰艇的拦截,不幸沉没。

△1944年,甄崇运(前)与队友执行任务。
11月,甄崇运随部队抵达中国云南开远,随后与队友赴偏远地区执行任务。作为电讯主管,他负责经手所有秘密及绝密级情报。其所属部队被称为“流动电台”,根据前线需求机动部署,执行敌情侦察任务。
1945年,甄崇运奉命深入越南,侦察日军部队动向并研判其军事意图。同行4名通信兵中有3名是美国人,还有十几名中国籍士兵掩护。一名美国军医给了他们每人两粒药丸,并叮嘱如果被日军抓住,就立刻服下,几秒钟就会没有痛苦地死去,免受酷刑。幸运的是,他们顺利完成了任务,“自杀药丸”没有派上用场。
甄崇运因在中国出色的情报战绩荣获二战铜星英勇成就勋章,在当年的第987特别通讯连全体官兵中,仅有4人获此殊荣。64年后,甄崇运将自己二战中荣获的10枚奖章和4枚徽章等捐献给了台山市博物馆。
修建飞虎队纪念亭及牌楼 致敬航空英雄
抗战胜利后,台山籍飞虎队员们陆续回到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那段在中国的抗战经历,这段经历也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历史表明,飞虎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立下了卓著功勋,飞虎队的名字也因此长久地留在中国人民的心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梁炳聪上尉倡议在许多飞虎队老兵的祖籍地台山建设飞虎队纪念亭及牌楼,在台山市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由梁炳聪设计、数十位华裔飞虎队老兵及家属捐建的台山飞虎队纪念亭及牌楼分别于1991年、1994年落成。此后,只要有飞虎队老兵来到台山,他们都会到这里走走,这里成了飞虎队老兵的情感归宿。”叶玉芳说。
△坐落在台城石花山风景区的飞虎队纪念亭及牌楼。
2007年11月,11名飞虎队华裔老兵携37名家眷返回江门寻根谒祖及捐赠飞虎队文物资料。当他们再次踏上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参观了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与当地的乡亲们亲切交流,回忆那段烽火岁月。这次寻根之旅,不仅让他们重温了历史,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情和敬意。
叶玉芳说:“2017年,在美国飞虎队研究院院长陈灿培博士的大力支持下,祖籍台山水步的飞虎队老兵李庚申的亲属,将他们珍藏了大半个世纪的飞虎队相关物品近千件捐赠给了家乡。”20多年来,在众多华裔飞虎队老兵及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台山市博物馆收藏了飞虎队相关文物资料千余件,成为广东拥有飞虎队文物资料最丰富的县级博物馆。这些文物资料包括二战时期飞虎队员的军装、相片、奖章、证件等,它们见证了台山籍飞虎队员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和无私奉献。
2025年7月3日,“铭记英雄——飞虎队在广东”历史图片展开幕式在广州举行。开幕式上,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向4所飞虎队友谊学校颁发牌匾,其中台山市第一中学获“飞虎队友谊学校”授牌,这也是广东省首批飞虎队友谊学校。“凝视着闪耀的牌匾,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当年台山籍侨胞在蓝天与日军英勇搏斗的身影,能感受到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台山一中教师刘晓欣说。

往期推荐

【江门抗战烽烟图·人物志①】央视四套纪录片《烽火侨心》再现江门华侨儿女民族大义铁血丹心!
【江门抗战烽烟图·峥嵘集②】那些发生在五邑大地的抗日游击斗争……
【江门抗战烽烟图·人物志③】热血铸山河!抗战胜利,有江门人不可磨灭的印记
【江门抗战烽烟图·峥嵘集④】五邑军民筑铁壁!保家卫国,奋起反击!
【江门抗战烽烟图·峥嵘集⑤】报人纸笔化金戈!五邑军民的抗战史诗太燃了!
【江门抗战烽烟图·人物志⑦】华侨华人同仇敌忾 中华儿女铸就丰碑
总出品: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
总策划:陈 冀
总编辑:高钢华 张荣池 陈新明 张永源 刘运华
本期出品:江门日报社 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期策划:谷江民 谢敏 统筹:傅健 王鼎强 王平强
撰文:吕胜根 林育辉 符睿欣(实习生)
图源:台山市博物馆、《根在侨乡:江门华侨华人历史陈列》、《华侨雄鹰》、《五邑华侨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万里赴戎机:五邑华侨抗战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