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沃土 活力江门 | 江门:全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江门发布 2025-08-25 10:57:25

不久前,80多名外贸企业家走进江门高新港进境肉类、水果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实地参观场地建设。“现在通过这个‘家门口’的监管场地,一个集装箱的运输成本可以节省近千元。”海联(江门)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雪芳说。
    

这是侨都江门积极打造开放合作环境、促进循环畅通共赢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门通过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精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显著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度、全力畅通陆路国际货运通道等系列举措,正加速成为连接内外、要素高效流动的开放枢纽与共赢平台。通过实施“五外联动”策略,全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今年1—7月,江门市外贸进出口值达1139.7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图片
今年1—7月,江门市外贸进出口值达1139.7亿元,同比增长5.5%。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外资企业驱动

本土产业链升级延伸

 

今年3月,上奇研究院公布的全国新增外资企业百强城市榜单中,江门以2024年新增178家在营外资企业的成绩排名第39位。这一成绩,折射出外资企业在江门的深厚积淀:改革开放以来,江门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逾1.2万家,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金额超210亿美元。
    

得天独厚的侨乡基因,赋予江门“开眼看世界”的视野与胸襟。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资企业便带着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涌入江门。近年来,江门打造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与大广海湾经济区,通过专属优惠举措与真金白银的专项奖励,为外资企业铺设高速发展通道。这些平台正加速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跃升。如今,法国电力、德国巴斯夫、日本松下等1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扎根,李锦记、亚太森博等外资“链主”企业更在此发展壮大,有力驱动了本土产业链的升级与延伸。
    

外资龙头正深度重塑江门产业版图。2002年,金鹰集团落子江门设立亚太森博,带动维达、中顺洁柔等巨头在银洲湖纸业基地集聚,企业错位发展,形成协同效应,共同铸就了亚洲最大造纸产业集群之一的银洲湖基地。
    

2002年,金鹰集团落子江门设立亚太森博。资料图片

 

在海工装备领域,世界500强企业法国威立雅2012年布局江门成立专业公司,与船舶产业中游配套深度协同。去年威立雅与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强强联手,完成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的总装交付。今年上半年江门船舶出口31.5亿元,增长23.1%。
   

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摄

 

一个个外资企业的“江门故事”折射出一个事实,外资企业与江门经济已形成深度“同频共振”。今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达397.7亿元,占全市总值41.2%,成为支撑经济大盘的支柱力量。从侨乡沃土到产业高地,江门正持续释放吸引全球资本的强劲“磁力”。

 

 

打造与国际经贸规则

深度接轨的开放高地

 

“选择江门、选择广东投资是我们的不二选择。”“我们以实际行动证明投资江门、看好江门的决心和信心!”2022年,泰莱集团斥资2.37亿美元,全资收购在江门本土起家的全球益生元产业龙头企业量子高科,集团亚太区企业事务副总裁刘晓曾如是说。
    

规则“软联通”是打造国际投资“首选地”的必由之路。作为承载广东省委深改委赋予的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重任的热土,江门依托全球530多万乡亲的独特血脉网络,打造与国际经贸规则深度接轨的开放高地。
    

江门依托全球530多万乡亲的独特血脉网络,打造与国际经贸规则深度接轨的开放高地。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在制度性对接层面,江门以15项精准改革举措为基石,成功落地QFLP试点,优化外籍人才工作许可流程,创新推出省级人才优粤卡及灵活引才机制。全国首部专题为促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立法的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建成以及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的启用,为跨境投资与贸易编织了一张符合国际惯例的法治保障之网。今年7月,《江门市外贸高质量创新发展政策实施细则》印发,进一步聚焦国际展会参与、经贸风险防范与外贸提质,以清晰规则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稳定预期。
    

在规则认知与实践融合上,遍布全球的乡亲网络与“侨梦苑”等平台,成为向世界传递中国开放政策、江门机遇与国际规则演变的重要枢纽。台山市侨联组织、巴西侨领朱俊锋促成美巴客商考察台山特色产业,外商对“江门制造”竞争力的赞叹,正是侨胞网络有效弥合规则认知差异、促成商业互信的生动体现。
    

江门海关则精准发力于打通规则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将“谁执法谁普法”融入企业调研,针对侨乡企业特质精准推送技贸措施信息与海关政策,破除企业对国际技术壁垒的畏惧,携手企业共同跨越。去年,该关围绕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尤其在应对某国碳关税壁垒等关键课题上的研究成果,成功通过世贸组织机制进行沟通,运用多边规则维护企业权益、参与全球经贸治理。

 

江门海关精准发力于打通规则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资料图片

 

 

形成高效便捷的

立体化国际物流体系

 

基于包容开放的侨乡基因,江门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全球。这里,高效运转的港口、川流不息的货轮、呼啸而过的国际班列,在高效便捷的立体化国际物流体系中,“江门制造”走向了世界。
    

翻开江门连接世界的交通地图,一个水陆并进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然成形。江门已累计开通9条“组合港(一港通)”航线,覆盖高新港、高沙港等5个主要口岸,构建起辐射西江流域制造业集群的“水上高速网”。2025年上半年,通过这一创新模式累计出口货物3.6万标箱,同比增长28.5%,为企业节省综合物流成本超1000万元。
    

2025年7月16日,“江门高沙-深圳蛇口”组合港正式开通。陈艳冰 摄

 

“江门号”中老国际货运班列和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相继开通。货物从江门北站出发,南可至老挝万象,北可达德国杜伊斯堡,架起了一条连接中亚和东盟的“钢铁走廊”。这种多式联运的交通体系,大大提升了货物运输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为“江门制造”走向世界提供了便捷通道。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江门的码头成为周边企业出海首选。作为华南地区智慧化程度最高、设备设施最完备、管理标准化最高的内河航运中心和枢纽口岸之一,江门高新港2024年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超44万标箱,位居全省内河港首位。
    

江门能做好出口,也能做好进口。江门高新港进境肉类、水果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于今年3月建成,海关总署于6月和7月组织验收。待该场地投入使用后,将解决江门进口相关农产品必须依赖外地口岸的难题。未来,依托该平台,江门将构建“监管场地进口—供销社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加工分销”的全链条体系,实现农产品进口良性循环。企业进口成本显著降低,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标志着江门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迈出了又一坚实步伐。

 

 

来源:江门日报(记者/凌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