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写作▪金鳌文学(第十一期)| 散文/ 张小兰/ 随笔/黄润钟/诗歌/ 林一霖 / 曾令振
魅力万江 2025-08-25 09:47:16

罗浮山下谷雨茶 (外一篇)

张小兰

 

在岭南罗浮山下,有座百年古镇,镇外隐匿着万亩茶园于深山之中。风过处,茶香袅袅,绿浪轻舞,令人心驰神往。

 

暮春时节,一畦畦玉米刚刚挂满了须,牵牛花在路边树枝上缠绵盛开。我们驱车沿着乡间公路前行,一路闻着山间野花的芬芳,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向着深山里的万亩茶田驶去。

 

进入大山深处,公路蜿蜒无尽,眼前是山间飞瀑和错落有致的黄泥老屋。霞光映着云雾缭绕的山峦,车在山中行,人在画中游。青石砌成的梯田,绵亘蜿蜒,线条丰富,如诗如画。一阵风拂过,万亩茶田波澜壮阔,连绵起伏。茶田中央的木栈道,像是刚被雨水冲洗过,迂回曲折,盘旋而上,直通山顶。

 

我们沿着栈道进入茶田,田里人影绰绰,暗香浮动。身着蓝色碎花布衣的采茶女腰跨竹篓,头戴尖顶草帽,灵巧的双手在茶树梢翻飞,动作娴熟而优美。一名采茶女告诉我,现在正是谷雨时节,此时的茶叶是最为鲜嫩的,芽叶吸饱了雨水,肥硕柔软,色泽浅翠。谷雨茶唇齿留香,价格是平日里的两倍。记得明代学者许次纾就十分推崇谷雨茶,他在《茶疏》中写首:“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放眼望去,四周的茶田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茶园里有一间茶咖屋。远远的,茶香混着咖啡香便扑鼻而来。这座用老船木搭建的茶咖屋,墙面爬满了茑萝松,缀着无数紫红色的小花,露台边缘的山角梅垂进了茶田。我买了一杯抹茶拿铁咖啡,凭消费记录进入茶咖屋。屋里座无虚席,这些客人大多是冲着拍照打卡来的。屋内布置的每一个物件,每一个小细节都充满了文艺气息。远处的红日、近处的梯田、与窗边飘拂的薄纱帘碰撞在一起,意境十分美好。

 

经营茶咖屋的是一名“90后”女子。我在茶咖屋见过她,她皮肤白皙,个子高挑,落落大方。她说,她一边开店一边做乡村旅游策划。她以前的工作就是做广告策划的,很容易把游客的需求和自己的想法整合在一起。她为自己的茶咖屋写了短视频文案:“古风、凉亭、秋千,随手一拍都是绝美的大片,我在万亩茶园的茶咖屋等你。”很多游客被短视频呈现出来的美丽画面所吸引,甚至不远千里来此旅游打卡,顺便喝上一杯用茶做的咖啡。

 

女子还和旅游公司合作开设了“大自然课堂”。 她让孩子们走进茶园,品味采茶的苦与乐,体验茶文化的魅力,学习炒茶的技艺,用茶叶制作“古法抹茶酥”或“抹茶咖啡”。参加自然课堂的孩子还可以在茶园集市售卖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快乐。一到周末或节假日,就有大批孩子走进茶园的自然课堂学习。她说,最好的课堂,最深刻的体会都在天地与自然之间。说话间,我看见茶咖屋的另一处,一群穿着汉服的孩子正跟着老师学做抹茶糕点,忙得不亦乐乎。

 

午后的茶田,在太阳金色光芒的照耀下,婀娜曲折的轮廓更是清晰而生动。茶农们在自家的田里撑起了太阳伞,摆上休闲桌椅,摆出上好的茶叶售卖。我们走到一家名叫“仙境山茶”的茶田小憩。女主人从竹匾上取来刚烘焙好的新茶叶,放进透明的玻璃杯中。朵朵嫩芽在沸水中缓缓舒展开来,茶香也随之徐徐散开,半黄半绿的茶水清澈透明。我端起茶杯,轻啜一口,慢慢品尝,茶香浓郁,清甜可口。女主人说,罗浮山下海拔400多米的土坡冬暖夏凉,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采茶季结束后,他们会杀虫、除草、剪枝。喝过他们茶的人都说茶好喝,因为他们的茶吸了罗浮山的仙气,纳了南昆山的灵气。女主人还满脸兴奋的告诉我们,他们的茶还荣获了国家级和省级的荣誉。我们毫不犹豫的买了两大袋。

 

回程时,山风掠过车窗,送来最后一缕茶香,仿佛在说:且将春色焙作茶,留待他日再相逢。

 

 

 
 
 

感激那一杯抹茶咖啡

 
 
 

 

清明假期结束,我去菊城出差。一路上,雨水杂乱无章,斜飞、直落 ,跌跌撞撞地打在车窗上、落到地上,人间草木被雨水包裹起来。远远看见纵横的茶田从山尖上一直铺到山脚,藏在不知雾气还是仙气的迷蒙之中。

 

车子在雨雾中穿梭了近两个小时。刚下高速,电话就响起来了,一个熟悉而又温柔的声音问我到哪里了,她要为我的到访做好准备工作。莫非她要烹茶煮咖啡来款待我?

 

如我所料,一进会议室,我就闻到了咖啡的味道。她已准备好抹茶拿铁咖啡,还有两片秀气的嫩叶飘浮在上面。她说这是刚刚采摘回来的茶叶做成的绿茶奶沫。咖啡夹着马卡龙的魅惑,飘着绿茶的清新浸漫于空气中,整间会议室荡漾着美好,足够“小资”。我坐下来,任思绪与咖啡的香气绽放一会儿。天空飘着小雨,手中的咖啡热气氤氲,轻轻啜上一口,丝滑、醇香,从舌尖蔓延到心田。会议桌前,我们谈价格与汇率的波动及变化,谈潜在订单与生产计划,谈品质管理与到货目的港等等。会议结束,我们还借着咖啡的香气聊生活、学习和时事。这样萦绕着咖啡香气的会谈,我们持续有十几年了。

 

在我初涉国际贸易的时候,曾带着一笔在行业中颇具分量的订单,踏入菊城与一家合作中的大公司谈判。那家公司是行业中的明星企业,厂房巍峨,办公大楼气势恢宏,他们的业务遍布全球。然而他们仅安排一名还不熟悉业务的文员与我会谈。中午,文员带我去路边大排档用餐。烟熏火燎的大排挡里弥漫着呛人的油烟味,邻桌坐着几个光着膀子喝酒的男人,他们的喧哗声中充斥着粗鲁与低俗。午饭结束后,我带着订单合同转身离开,另找合作企业。那一刻我很清楚,若不被对方在乎,要学会转身,若不被对方尊重,要懂得放弃。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商业合作,尊重与珍视都是不可缺少的前提。

 

费安娜,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年女子,她来自海峡对岸,曾在欧洲留学,那段经历为她积累了国际化的视野。她作为公司的股东亲自接待了我。那是一个晴朗的春日上午,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洒在地板上,形成一道光线,费安娜就站在那光线之中。她身着淡雅的米色裙子,精心搭配了一条小丝巾和一枚精致的胸针。费安娜领着我走进会议室,那一刻,我仿佛踏入了一个专为咖啡而设的奇妙世界。咖啡的香气如丝如缕,轻轻萦绕在鼻尖。我环顾四周,只见一罐罐精选的咖啡豆整齐地摆放着。墙上还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咖啡杯,设计别出心裁。

 

费安娜选了一只色泽温润的杯子走向吧台。就那么一小会儿,一杯香色泽浓郁,香气诱人的咖啡放在我面前,上面还有一抹晶莹剔透的绿。费安娜告诉我,这杯咖啡叫抹茶拿铁。我轻抿一口,那浓郁的咖啡香与清新的抹茶在口里融化,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滋味。当我向她们介绍我方公司时,费安娜优雅地坐在我对面,朱唇轻启,脸上挂着浅浅的微笑。她身后的团队默契地配合着,将他们公司的产品展示得淋漓尽致。当价格与合作方案被逐一提出时,她们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来。柔和的灯光下,我沉醉于咖啡中,这是我第一次品尝咖啡的味道。这种味道让我想起了初入职场时的自己,甜美中带着些许苦涩。

 

阳光给会议室披上一层温暖的光晕。我对面坐着的女子妆容精致,笑容明媚,整个人散发出一种细腻沉郁的气息。尽管我们的话题围绕工作展开,她却能回馈我工作之外的人生启迪。吮吸着咖啡的香气,我全身的细胞都活跃起来,身体里涌出一股温暖和超乎寻常的力量。我用专业的国际贸易谈判技巧赢得了费安娜团队的青睐和尊重。费安娜允诺无条件的支持我,并提供优惠的付款条件。还犹豫什么呢?我果断拿出合作企划书递了过去。

 

今天,咖啡已融入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有终日沉溺在咖啡馆里工作和读书的时候。那家大公司在几年前的一次风浪中没有挺过来,倒闭了。我庆幸,在我青涩年华时,在大排档和咖啡之间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一直到现在,好想感激那一杯飘逸着智慧与醇香的抹茶咖啡,因为它曾赋予我生命丰富的色彩。

 

 

作者简介

张小兰,现居东莞,从事国际贸易。

 

 

 

巷陌微光

黄润钟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虽已入秋,暑气却依旧似火般蒸腾。在东莞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的战线上,防蚊保洁的脚步依旧从晨光熹微行进到暮色四合。同事们忙碌的身影早已熟稔,而今日,却有一束细碎的光,悄然落在了我的心上。

 

那是一位新加入的环卫工人,身形瘦削如经风的芦苇,且口齿不甚清晰,多数时候只是默默跟着队伍穿街过巷。可到了干活时,他却总抢在最前——脏污的垃圾桶,他单手便能稳稳拎起;沉重的清扫工具,他始终攥得紧实。从日出到日落,他的脚步几乎没有停歇的片刻。每当我累得瘫坐在地,想稍作喘息时,他总会轻轻拉拽我的衣袖,带着些许含糊的“喂、喂,来这里”,指尖指向街角隐蔽的卫生黑点,眼底却亮着“再坚持会儿”的光。那声音不高,却像盛夏里的一阵凉风,推着我一次次重新站起身,拿起工具继续干。

 

近十个小时的忙碌暂时结束了,他的工装被汗水浸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衣摆处凝出一圈圈白色的汗碱;灰土覆在脸颊,唯有一双眼睛,亮得格外澄澈。我想着请他喝杯冰饮解解暑,便提出加个微信。而他的回答却让我吃了一惊,他说:“加不了,我手机没办流量,连不上网。”后来回到办公场所,借着公共网络终于加上微信,我立刻发去红包,他却又一次让我意外。屏幕那头传来礼貌的回复:“不客气,应该的。”红包始终静躺在对话框里,追问之下才知道,当今信息时代他竟也没办银行卡,只简单发来一句:“把活做好就行。”

 

原来真正的坚守,从不需要声势喧哗。他像巷陌里的一盏灯,不耀眼,却用微光驱散脏乱;又像一颗螺丝钉,不起眼,却牢牢铆住了城市的洁净。这世间从没有天生的英雄,不过是无数个这样的小人物,用朴素的认真与热忱,将点点微光汇聚成炬,照亮了每一条平凡的街巷,也照亮了“责任”二字最本真、动人的模样。

 

 

作者简介

黄润钟,东莞厚街人。公职人员。

 

 

 

走马灯

林一霖

 

遗憾在我心里像一个走马灯

有时转到我面前时

晦暗难辨

照在脸上

唯有眼角有些许光亮

 

有时又像春天

鼻腔里充满雨过天晴的味道

起皱的眼角是释然的风

 

转吧

转着,转着,就到了摆渡的口

原来走马灯上不是我的遗憾

是我的一生

 

 

作者简介

林肇玲,笔名林一霖,广东肇庆人,教育硕士,自由职业者。

 
 

 

 

 

纸上住了个雪国

曾令振

 

北方,推开就很广

冬 降落 千里雪肌

风一吹,织出花束

 

访客不到,马蹄失迹

雪花踩着树枝

翻舞,沉吟

 

月宫 仙人 斗画

不慎 半块佩玉 倒影草湖

 

鸦很惊讶,把

呼吸拧小…

 

我曾遇见雪粒漫天

在广东

某个小镇的深夜

 

风声鸣响,雪粒成花

 

 

作者简介

曾令振,笔名清愈。现居东莞,小学教师。

 

素人写作▪金鳌文学长期征稿

投稿邮箱:1527458172@qq.com

 

撰文:张小兰、黄润钟、林一霖、曾令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