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五小学 刘禹廷《从银幕到纪念馆:我的东纵精神寻根之旅》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4 09:03:39

我的拳头攥得紧紧的,强忍着泪水……当影片《南京照相馆》的镜头扫过的累累伤痕闯入眼里,我的内心被晃得翻江倒海:“当时的中国要是和现在一样强大就好了,他们就不会被欺负,那些照片里的小朋友就能和我们现在一样幸福。”

我的老家是江苏,但我出生、成长在东莞。妈妈告诉我,和当年南京人民一样,东莞人民也遭受了同样的境遇。

你看,在东莞的东江纵队纪念馆里,仿佛就在上映着一幕幕当年的影像。

老金叔叔拼命保护的那卷底片,多像纪念馆里这发黄的《前进报》——讲解员阿姨说,那是无数游击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传送出去的,让“东江有党”的信念穿透日军封锁线。我突然明白,“位卑未敢忘国忧”,正是这一个个“平凡”的人,传递着革命的信念,守护着历史的真相。

玻璃柜里杀敌的刀枪、破旧的衣衫,也和电影里一样,仿佛在诉说过去。但讲解员阿姨的话让我眼睛发亮:“东江纵队的叔叔阿姨,就是用土枪和木船救了八百多个文化人!”我忽然想起阿昌叔叔,他在暗房冲洗真相,东纵战士在海上传递火种——他们都在用沉默的方式守护同胞。原来不管在南京还是东莞,中国人保护同胞、保卫家园的决心,从来都是一样的!

纪念馆转角有张照片——那坚如磐石的眼神扎进了我的心里:15岁的他,小身板挺如青松,不卑不亢;眉头微蹙,仿佛在为沦陷的广州、被俘的战友担忧;目光炯炯,怒视前方,不见丝毫的卑微和胆怯。这让我想到了妈妈告诉我电影的原型,当年同样15岁的小男孩,小小年纪不畏生死,冒险保存日军的罪证。

妈妈说得对:阿昌叔叔冒死传递的真相,小战士用生命捍卫的祖国,最终都变成了我作业本上“和平”这两个字。他们告诉我,什么是苦难,什么是牺牲,什么是平凡人也能扛起的如山重担,什么是无论多黑暗也要守护希望。

吾辈当自强,少年强则国强!他们的精神会像一颗颗种子,深埋我的心底,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作者: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五小学三年级6班刘禹廷;指导老师:郭晞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