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与童梦齐飞,侨韵共潮流一色!8月19日,2025南国书香节江门分会场暨第六届任溶溶童书嘉年华在浓浓书香中圆满落幕。过去五天,江门满城皆书香,阅读“搭子”们“人手一卷、相视而笑”的画面成为动人风景。
这不仅是一场读书盛宴,更是一次深植侨乡基因、联动产业动能、激发全民创作的文化实践。以“书香湾区,阅见世界,共享未来”为主题,本届书香节以江门购书中心为主展场,联动各分会场,融合名人、影视、咖啡等文化元素,将优质阅读服务延伸至基层乡镇。全市举办超过200场活动,场场人气爆满,读者沉浸书海。
数据显示,今年书香节期间,主会场江门购书中心到店人次同比增长8%,仅江门新华书店入场总人次达2.81万。这座“爱阅之城”正凭借浓郁的书香氛围,积极打造“书香味、学习范、创新型”文明城市,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世界展示侨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时代活力。

赓续侨乡文脉
书籍芳香唤醒文化基因
八月的江门,书香漫卷,侨韵流转。阅读在这里不再仅是纸页间的凝视,更成为一场跨越时空、融汇文化的侨乡叙事。

△任溶溶作品分享会温情开讲。

△“共读任溶溶,童心永相融”亲子读展演活动。
8月16日下午,江门购书中心内,孩子们清脆的笑声随着任溶溶笔下的童话人物跃动——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正在讲述任溶溶作品的跨时代魅力。同一时间,市图书馆报告厅内,16组亲子家庭声情并茂演绎《没头脑和不高兴》等经典片段,让文字在舞台上“活”起来。
这些跃动的场景,勾勒出本届书香节最为鲜明的底色:以书传脉,让侨乡精神持续跳动。
自2003年创办以来,这场阅读盛宴将侨乡文脉深深地编织进书页之间。从任溶溶的童真世界到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从陈垣的学术坚守到千家万户的阅读热情,侨乡文化名人的精神遗产,借助沉浸式活动和创新表达,焕发出全新生命力。
“任溶溶先生在首届童书嘉年华时,就曾亲笔致谢家乡的读者。”孙建江动情地说。虽已离去,这位鹤山籍大师的创作仍如甘泉滋养着一代代小读者。其子任荣康在阅读此次活动的宣传报道后,向组委会发来信息,“家人和我十分高兴和欣慰!承蒙江门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重视支持,令家父在离世近三载后,其精神仍能参与造福老家和乡亲子弟的阅读文化,不胜感激感恩”。
这份深植于侨乡的文化情怀,任老留下的精神财富,如今正转化为更澎湃的传承之力——书香节期间,首届“任溶溶作文奖”揭晓,孩子们的文字里,清晰可辨侨乡文化的基因与未来。

△无负今日・少年读书班。
“何惧流年匆匆,但求不负今日……”8月15日,新会分会场“无负今日・少年读书班”在琅琅书声中启动。在启超故里,他们提笔书写,于一横一竖间感受文脉搏动。该品牌并不止于口号,新会新华书店综合部副经理李咏琳表示:“读书班将每月至少开展一场专题活动,涵盖国学诵读、职业研学、非遗手作等,真正让‘启超精神’走入日常。”

△“书香+咖啡”主题阅读分享会在图书馆阅读休闲连廊火热开场。
侨都咖啡香,为书香节增添了一抹侨乡韵味。在活动启动仪式咖啡分享和市图书馆“书香+咖啡”主题分享会上,分享者以“一颗咖啡豆的跨洋之旅”为主线,或进行咖啡文化普及,或串联《长安的荔枝》中的文明交流意象,引领读者于氤氲香气中品读世界的辽阔。
影视金名片,在浓郁书香中点亮了时代光影。本届书香节精心打造“书展+”多元场景,让阅读跳出纸张、走向沉浸。在启明里影视综合平台兼新华“悦”读空间,轮番播映多部于江门取景的影视作品;各分会场同时展映由任溶溶作品改编的影视动画,实现“读一部书、看一座城、品一脉文化”的深度融合。

△市民在江门购书中心选书。
从童书嘉年华到少年读书班,从咖啡主题活动到影视阅读联动,这场阅读盛宴证明:侨乡文化的生命力,既藏在百年前先贤的笔墨深处,更跃动于当下每双翻开书页的手中。


产业赋能文学
创新印刷传递时代声音
在新会分会场梁启超故居新华“悦”读空间,孩子们围坐在明亮的落地窗前,翻开刚刚发布的自然绘本《小鸟天堂》。墨绿林荫在纸上舒展,湖面泛着粼粼波光——这本书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与江门本土联合推出,不仅生动再现了巴金笔下的生态胜境,也折射出江门儿童文学与印刷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趋势。

△翻开自然绘本《小鸟天堂》,墨绿林荫在纸上舒展。
“新书发布会选址于此,正因为梁启超象征人文精神,‘小鸟天堂’代表自然瑰宝,”作者徐鲁轻抚书页说道,“这是一场人文与自然的对话。”而这场对话的背后,依托的正是江门扎实的印刷产业基础。
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印刷产业基地,目前江门共有印刷企业1342家,2024年全市印刷工业总产值突破260亿元,占全省同行业8.6%。这一坚实的产业基础,不仅为儿童文学的在地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强大支撑,更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转化筑牢了根基。

△雅图仕作品展区。
几十里外,鹤山分会场的一幕与之呼应——雅图仕印刷公司展位前,孩子们正兴奋地围观一款立体生肖台历;轻轻一拉,纸艺动物跃然纸上、灵动逼人。“这已是今年的行业爆款。”工作人员笑着介绍,“当传统文化IP撞上现代印刷工艺,就能迸发新的火花。”

△本土作家杨晓的《嘿,阿虎》将侨乡元素融入童话叙事,亮相本届书香节。
产业与创作的良性互动正在此生动上演。本土作家杨晓的《嘿,阿虎》将侨乡元素融入童话叙事,亮相本届书香节;风晓樱寒、邓荣宗等多位作家接连斩获茅盾新人奖提名、省级艺术金奖;一木秋《钟南山:捍卫生命的勇士》入选国家级童书大赏及优秀图书推荐书目。

△《嘿,阿虎》一书中随处可见丰乐路、“邑”豪酒店、迎宾大道等熟悉的地名,字里行间都藏着江门的城市印记。
这些成果彰显了“内容创新—产品转化—市场认可”的良性循环正在加速形成。
为推动这一生态持续繁荣,江门市委宣传部近期出台《关于繁荣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的实施意见》,推出18条精准政策,从资金支持、审批改革到版权保护全面发力。“政策红利为我们注入了强劲动能。”鹤山雅图仕印刷营销总经理刘红兵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高端印刷市场,推动更多‘江门印造’精品走向世界。”
从智慧印刷赋能文学传播,到传统IP嫁接现代设计焕发新生,这座“爱阅之城”正在用纸张讲述中国故事,用创新延续文化血脉。


书写人人参与
创作热情融入城市日常
一张普通的长桌旁,“打工诗人”李春仁刚刚分享完自己因失恋提笔写诗的故事;几步之外,“90后”网络作家易广永正在畅谈数字时代的创作变革……

△新大众文艺创作分享会现场。
在南国书香节江门分会场开幕现场,传统作家、网文作者、教师、记者、社区工作者和普通劳动者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一个深刻的时代命题:当技术浪潮席卷生活,文艺创作如何走出高阁、融入市井,真正实现“人人提笔、书写人人”的新大众文艺图景?
这场生动对话,正是江门推动新大众文艺与全民阅读深度融合的一个鲜活切面。当书写不再是作家的专利,当阅读从节日仪式变成日常习惯,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新大众文艺的生命力,来自于创作主体的大众转向和传播机制的跨界融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启雄在现场分享道:“我们正主动拥抱新时代变化,积极推动文学与出版、传媒、影视、文旅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这种跨界的融合发展机制正在延长文学传播链,让优秀作品以更多元的形式触达受众。

△4月14日晚,由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蓬江区委宣传部、蓬江区文广旅体局联合打造的江门本土原创话剧《良溪·早晨》首次实景演出。

△由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开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话剧《碉楼·寒燕归巢》获戏剧组三等奖。
作家凤群的小说《红碉楼》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再现侨乡的爱恨情仇;尹继红编剧的话剧《良溪,早晨》成功公演;张碧云编剧的华侨题材话剧《碉楼·寒燕归巢》也在省艺术节中获奖。更有很多作家尝试将侨乡历史素材转化为短视频故事,在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广泛传播,不少作品点击量超30万,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大众文艺的繁荣,离不开全民阅读沃土的持续滋养。江门市委宣传部以“小切口”促成“大变化”,让阅读真正渗透进城市的肌理。
全民阅读,从“节日点缀”到“生活节律”。2021年,一个看似微小的改变精准击中了城市阅读的脉搏:以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为起点,将每月28日定为“江门读书日”,阅读从偶然的“节日点缀”转变为稳定的“生活节律”。数据显示,自实施以来,市民年均阅读量从3.2本跃升至6.7本,阅读活动参与人次激增超200%。

△今年“七一”前夕,江门老红军旧居——洁梅书屋完成新一轮服务升级,并挂牌“无负今日”书房。
空间重构,推动文化氛围弥漫全城。江门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模式,融合梁启超文化IP,打造了118个“无负今日”城市书房,改造提升73个农家书屋,并获企业捐建53座“悦读馆”。这些空间深入景区、学校、机关、民宿和小区,成为新大众文艺创作和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悄然改变了市民的阅读习惯。


△“无负今日”城市书房为读者营造出静谧惬意的阅读环境。
最终,新大众文艺与全民阅读在五邑大地形成了彼此哺育、相互成就的良性生态——全民阅读培育了广阔的市场和深厚的审美土壤,而新大众文艺则以多元的内容供给,持续激发市民的阅读兴趣和创作热情。创作,由此真正从高高在上的专业领域,融入了柴米油盐的城市日常。


书香节虽已落幕
但阅读的热度并未退散
在江门
阅读真正扎根生活
随处可见的阅读“搭子”们,或静坐于城市书房,或相聚在街角书店,让阅读如咖啡香般浸润日常,让写作成为普通人也能畅快抒怀的表达方式。

△江门是一座爱“阅”之城。
这座“爱阅之城”用翻动的书页和跃动的笔尖,向世界展示着:侨乡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更跃动着新鲜而蓬勃的文化生命力。
来源:江门日报(记者/黎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