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临川四梦——汤显祖的人生与戏剧展”在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综合展厅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分为“星耀文昌 才子蹭蹬”“浮沉宦海 名臣铿锵”“堂开玉茗 临川终老”“情铸四梦 传奇辉煌”“东方戏圣 汤学播扬”五个篇章,通过丰富的展品、详实的史料,全方位展示汤显祖的生平事迹、戏剧创作成就、文化影响力。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其一生留下诗作2200多首,文赋尺牍近700篇,“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是其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品。这四部传奇以梦境写人生,以虚幻写现实,自成书之日起便风靡社会,被昆曲、粤剧、京剧、越剧、潮剧等众多剧种轮番搬上舞台,至今仍在戏曲舞台上绽放光彩。

汤显祖的一生,既有仕途受挫的沉郁(因抨击朝政被贬广东徐闻),也有挚友相伴的温暖。他生性豁达,善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贬谪途中的岭南风物、与文人雅士的唱和交流,都化作笔下鲜活的文字。正是这份对生活的热忱、对情感的深刻体悟,让他写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千古绝唱。此次展览中,观众可近距离感受“临川四梦”的创作脉络,读懂汤显祖“以情抗俗”的精神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汤显祖与东莞有着深厚渊源:万历四年(1576年),他与东莞籍友人祁衍曾(字羡仲,一代廉臣祁顺之曾孙)一见如故,彻夜畅谈;万历十九年(1591年)被贬徐闻途中,他特地到东莞探抚祁衍曾遗孤,后又前往东莞附近的罗浮山游历,留下17首诗作与《游罗浮山赋》,其对东莞的情谊在诗文与行动中尽显。

在汤显祖的岭南挚友中,祁衍曾是极为特殊的一位。他个性通脱不羁,自带一股“读书而豪”的侠气——曾游历武夷山、白鹿洞,困于南昌时竟写下《乞食文》直抒胸臆,这份率真与傲骨,恰好被途经的汤显祖撞见,两人一见如故,自此结下深厚情谊。

汤显祖曾多次在诗中追忆这位挚友,《红泉卧病怀罗浮祁衍曾》《忆祁羡仲武夷》等诗作,字里行间满是对其才情与品性的欣赏。遗憾的是,在汤显祖被贬徐闻的前一年,祁衍曾因丧母悲伤过度离世。汤显祖听闻噩耗后,特地绕道东莞,抚其遗孤、为其立碑,还写下《惜东莞祁生》:“我友祁生久溟漠,半岁孤儿今几许” ,短短两句诗,却饱含着汤显祖对挚友祁衍曾离世的沉痛哀悼与无尽思念,这份生死不渝的情谊,足见两人羁绊之深。在《送祁羡仲访琅琊丁太仆》中,汤显祖提到一把佩刀——“昨许佩刀曾寄与,直似精灵夜飞楚”,后来汤显祖从徐闻北归途经肇庆时,可能偶然睹此旧物,便大放悲声:“桂瘴来时青气深,七星岩畔宝刀沉。交游半百逢生死,燕市悲歌一片心。”以宝刀沉水来比喻祁衍曾的亡故,并将自己和祁衍曾的交谊比作战国末期燕国高渐离和荆轲的生死之交。

据文史学者考证,祁衍曾“因痴而豪”的形象,正是《牡丹亭》男主角柳梦梅的重要原型。柳梦梅为寻杜丽娘不惧掘墓开棺的孤勇,与祁衍曾率性侠义的气质一脉相承——可以说,这位东莞才子的身影,悄然藏进了汤显祖笔下最动人的浪漫传奇里。

本次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抚州市汤显祖纪念馆、江西大余县博物馆主办,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承办,将持续至2025年11月10日(9:00-17:30,逢周一闭馆)。

若钟情“临川四梦”的浪漫,或是好奇本土文人与文学巨匠的往事,不妨走进袁崇焕纪念园,探寻这段跨越四百年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