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 李玥彤《大岭山的红,烫在掌心》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1 18:48:53

“同学们,这里是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当年东江纵队的战士们,在这里……”讲解员的声音带着厚重,轻轻叩响耳畔。

我跟着队伍踏入这片土地,阳光透过树叶,在青苔石板上洒下碎光。脚下的路像条磨亮的带子,一头拴着我们的脚步,一头系着八十多年前的烽火,研学之旅就在这光影里铺开。

陈列馆木门“吱呀”推开,陈旧气息漫来。抚过土墙,指尖触到个凹陷弹孔,边缘砖石磨得光滑,硌得掌心发麻。玻璃柜里,锈步枪斜倚着,旁叠着件打补丁的蓑衣,粗麻纹路里藏着风雨。“当时条件苦,战士们穿这蓑衣潜伏山林,饿了啃生红薯……”讲解员声音低了些,我望着蓑衣,想起课本里的“草毯泥毡扎营盘”,原来文字说的是这样具体的艰辛。

转到后院,墙角野菊开得正盛,金黄花瓣沾着露,在灰墙映衬下格外亮。讲解员指院角老槐:“当年有位战士在这教孩子认字,牺牲时口袋里还揣着半截染血的课本,‘国家’两字被摸得发亮。”

话音刚落,身边小林哼起调子。她平时爱抱吉他弹唱,此刻用清越嗓音哼《松花江上》,没伴奏,旋律在院里飘。我愣了愣,想起上周音乐课刚学这歌,老师说抗战时传遍南北。小林声音轻,却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唱得格外沉,有什么顺着旋律钻进心里——许是老槐下的课本,或是墙上的弹孔,让这熟悉旋律突然有了重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研学快结束,不知谁起头,我们在旧址前唱国歌。风过树梢,把三十多个少年的声音揉在一起,撞在斑驳墙上又弹回,震得眼眶发烫。

望着同学涨红的脸,忽然懂了小林为什么唱歌:当课本故事、墙上弹孔、褪色蓑衣都成了能摸的真实,当“家国”不再是两字,而是先辈用命守护的野菊、课本和脚下土地,歌声就成了最自然的倾诉。返程车上,我又想起那老槐。或许当年,教孩子认字的战士也曾在这样的秋日,听过类似的歌声。掌心还留着弹孔的温度,像颗小火种。

大岭山的红,从不是博物馆的陈列,而是藏在每片花瓣、每段旋律、每个少年滚烫的心里,等着我们,把这温度一直传下去。

作者: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初一14班李玥彤;指导老师:刘京怀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