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东莞大岭山东江纵队纪念馆,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展柜上,一群身着校服的少年正围在一幅泛黄的地图前窃窃私语。他们指尖轻触电子屏幕,东江纵队当年的行军路线随即以三维动画形式展开,与今日东莞的卫星地图完美叠加。这一刻,历史与当下、革命先辈与新时代青少年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这座纪念馆以其独特的青春叙事,让红色记忆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传承。
东江纵队纪念馆巧妙运用现代展陈技术,将厚重的革命历史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互动体验。在“虚拟行军”体验区,参观者可以通过体感设备“参与”当年的夜行军;“密码破译”互动游戏则还原了抗战时期情报工作的紧张氛围。这种体验式教育打破了传统红色场馆单向灌输的模式,让12岁的中学生小李兴奋地说:“原来历史这么酷!”纪念馆内,AR技术让东江纵队战士“走”出照片,向观众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大数据可视化则清晰展示了从抗日根据地到现代制造业名城的蜕变轨迹。当孩子们看到当年游击队活动的山区如今已成为科技创新园区,他们的眼中闪烁着理解的光芒——历史与当下在此刻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纪念馆特别注重挖掘东江纵队历史与当代东莞城市精神的契合点。在一面名为“传承”的主题墙上,抗战时期游击队自制武器的老照片与东莞企业自主研发的精密仪器并列展示,诉说着从“制造“”到“智造”的精神延续。初二学生小陈在参观笔记中写道:“东江纵队叔叔阿姨们当年用土法炼钢造枪,今天我们东莞的工程师们研发机器人,那种迎难而上的劲儿是一样的。”这种具象化的对比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到,革命年代的创新精神如何在改革开放中迸发新活力。数据显示,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500余家增长至2022年的9000多家,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城市气质,正是红色基因在现代社会的生动表达。
更为可贵的是,纪念馆将历史教育自然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场景。周末的“红色剧本杀”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理解东江纵队医护人员的艰辛;暑期“城市探秘”项目则引导青少年走访东莞各处革命遗址,用短视频记录变迁。16岁的小张和同学们自发组织的“东纵精神寻访团”,已累计采访27位老战士后代,他们的口述史作品在校园广受欢迎。这种参与式、社交化的学习方式,使红色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地融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黄昏时分,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一群少年正在排练自编自演的话剧《东江少年》。他们用青春的语汇诠释着八十年前同龄人的选择与坚守。这种代际对话没有说教,却格外动人。东江纵队纪念馆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红色教育不是将历史封存在玻璃柜中,而是要让革命精神与当代青少年同频共振。当孩子们能在历史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未来中听到历史的回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真正实现了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的升华。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东莞大岭山东江纵队纪念馆以其创新表达证明:红色记忆永远不会褪色,只要找到与每一代青年的心灵契合点,革命精神就永远年轻。这里不仅保存着过去的荣光,更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作者:东莞市石龙第二中学初二3班杨峻浠;指导老师:吴影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