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虫媒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东城街道组织党员干部、网格管理员、志愿者等挨家挨户、手把手指导居民清理瓶罐积水,讲解防控知识
■东莞市有害生物防制协会携五家爱心企业为东泰社区捐赠一批消杀药剂与防控物资
■东城消杀队伍在对重点地区进行消杀
■东城街道党员冲锋在前,走街入户清理天台旧轮胎积水点
■在温塘社区,东城经济发展局联合城管分局组织专场灭蚊培训,确保消杀操作守规程、消杀无遗漏
虫媒传染病传播以来,在省、市“一盘棋”严防死守的号召下,东城街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进虫媒传染病防控,通过组织统筹、科学防控等举措遏制传播风险。
其间,累计动员7.4万人次党员、7.7万人次群众参与,日均消杀整治6000余个场所;8月,日均垃圾运处量同比增长20%。当前已获阶段性成效,仍将持续织密防控网,守护东城百姓安康。
党群同心筑堡垒 红色防线坚如磐
东城街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统筹推进虫媒传染病防控任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把办公室搬到社区街巷,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员上阵协同抓”的工作格局,以“不松懈、不麻痹、不大意”的态度筑牢防控根基。
在街道的周密部署下,防控体系高效运转。成立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虫媒传染病防控专班,压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衔接。创新推出“一张表”信息报送机制,提高各方“填表报数”效率,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投入一线防控,织密虫媒传染病防护网。
党员先锋力量持续下沉,成为防控主力军。街道深化“双报到”“社区大党委”等党建机制,统筹街道党员干部、驻点团队成员、“两企三新”党员等力量,组建近100支“党员先锋队”。莞翠邨“红星”党群志愿服务队21名党员志愿者深入小区,既宣传防蚊知识,又派发防蚊物资;各机关单位党员突击队顶着烈日、冒着阵雨,走遍社区角落,清理花盆积水、疏通淤堵沟渠,用行动诠释担当。
此外,各职能部门闻令而动,建立哨点预警机制,织密“早发现”防线。街道虫媒传染病防控专班联动辖区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零售药店构建信息网。医院实行“专人对接+专线直报”24小时联络,严格执行“疑似报告+快速检测”;基层医疗机构落实首诊负责制,形成“筛查—报告—转介—追踪”闭环;零售药店监测敏感药物销售,日均登记近200名购买解热镇痛药者并跟踪处理,四方联动提前阻断传播链。
社区防控精准落地,筑牢“最后一公里”。32支环卫清洁队伍、2376名一线清洁人员每日开展“地毯式”爱国卫生运动;8月,日均垃圾清运量同比增长20%。各社区划分入户网格,对居民区、工厂、出租屋等开展“揭盖倒积水”行动,清理天台积水、闲置水缸、废旧轮胎等蚊虫孳生地;同时联合专业消杀公司全覆盖消杀,通过传单、微信群、电子屏普及防控知识,推动防控细节落地。
全民参与热潮涌动。8月9日,全域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行动中,党员干部、驻点团队、“两企三新”党组织等力量下沉,清理巷间杂物、整治旧村脏乱差。街道通过“报网微端屏”、入户宣讲、卫生小课堂等引导群众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撑+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
科技赋能精施策 防控效能节节高
在党群合力筑牢防控基础的同时,东城街道积极借助科技力量,提升防控精准度与效率。东城街道组建5支无人机防控突击队,构建“空中+地面”协同作战模式。无人机重点巡查楼宇楼顶、旧村片区等人工盲区,精准锁定跨境电商产业园、农贸市场、建筑工地、闲置房屋等重点区域的积水点,实时将信息反馈至社区及相关部门;地面人员根据定位迅速处置,对难以清理的积水投放颗粒剂杀灭幼虫,形成“日排查、日汇总、日整改”的闭环机制。社区城管、环卫办工作人员李志成表示:“我们通过无人机发现蚊虫孳生点后,会立即联系消杀公司处置,确保不放过任何卫生死角。”
专业设备与队伍为消杀效果提供坚实保障。街道整合社区279支及行业主管部门1026支消杀队伍,组建起3338人的专业力量,配置各类消杀设备1549台。城管、社卫中心的专业人员开展26场次集中培训与“一对一”实操指导,规范超低容量喷雾器操作及药物配比;同时储备50名机关精干力量组成消杀突击队,随时待命应对、处置。各消杀队在蚊虫活跃高峰时段精准作业,日均消杀整治住宅小区、建筑工地、校园等场所超6000个。尤其关注校园防控作为重点领域,东城街道组织中小学、幼儿园定期开展布雷图指数检测;还通过专班督导与家校协同机制,保障秋季开学后师生健康安全与教学秩序。
东城街道还精准施策,以“检、督、培”为三大抓手,对辖区商圈、电影院、KTV、网吧、游泳池等各类人员密集场所加强防蚊灭蚊工作,织密织牢虫媒传染病防控安全网,切实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此外,宣传引导注重精准触达、入脑入心。街道组织党员干部、网格管理员、志愿者等挨家挨户、手把手指导居民清理瓶罐积水,讲解“无积水就无蚊虫”的防控逻辑;发放蚊香,动员全民齐齐点蚊香,扩大灭蚊效果。这些举措让居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形成了全民防控的良好氛围。
宣传矩阵广覆盖 群防意识入人心
“日头猛猛蚊虫多,房前屋后扫干净,积水及时清掉佢……”清晨的牛山社区,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客家话版防蚊灭蚊广播准时响起。这口熟悉的乡音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喇叭里飘出,钻进老街坊的耳朵里,也让外来住户停下脚步侧耳倾听。这独具特色的宣传方式,正是东城街道创新群防群控宣传的生动缩影。
为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东城街道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多维度开展宣传活动,在全街道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群防群治的热潮。
东城街道在特色化宣传上多点发力,构建起立体传播网络。联合南方+、东莞电视台、东莞日报等省、市媒体推出宣传报道,图文并茂解读科普知识,单篇最高阅读量超万次,60余篇省、市媒体报道形成强大传播合力。
新媒体联动成效显著,“全莞拍”有奖举报活动吸引市民积极参与,王先生拍摄小区积水点上传后,次日便见社区清理。该活动通过现金红包等奖励激发热情,微信社群推送曝光量超800条,推动大批卫生死角整改。
“固定阵地+流动宣传”实现全覆盖,5大商圈大屏日均刊播7200次,星河城的卡通防蚊短片深受孩子喜爱;志愿者分组深入24个社区,张贴1.9万张漫画海报,流动大喇叭穿梭街巷播报,让防蚊知识抬头可见、入耳入心。
针对老年人群体,东城街道特别制作了方言版防范提醒音频,用熟悉的乡音传递关怀。同时,发放“老年人防蚊包”5000个,包内配备了实用的防蚊用品和详细的防蚊手册。在各社区开展的虫媒传染病防控知识专题讲座上,专业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老年人讲解防控知识,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切实呵护老年人的健康。
东城街道聚焦新就业群体防蚊需求,推出系列精准服务,让防护暖意融入工作日常。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城中村,除方言宣传角用乡音传递防蚊知识外,企业宿舍区同步布设双语防蚊展板,图文并茂讲解积水清理、驱蚊要点,兼顾不同群体理解习惯。街道还联合辖区多家企业、工会,错峰开展“防蚊微宣讲”。利用午休等工间时段,志愿者走进车间、班组发放中英双语防蚊手册,结合务工人员的工作场景,手把手演示驱蚊喷雾正确使用方法、户外作业防蚊技巧,互动式讲解让知识入脑入心。
针对外卖骑手、快递员流动性强的特点,“移动宣传”精准发力:2万个防蚊贴士贴纸贴满辖区电动车,从“餐箱每日清积水”到“户外备驱蚊包”,句句贴合跑单需求;2000册便携手册随取随用,让他们在取派件间隙轻松学防护,筑牢虫媒传染病防控网。
从党群联动的强大合力,到科学防控的精准高效,再到多维宣传的深入人心,东城街道在虫媒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科学的方法和强大的执行力。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案例,都彰显着东城街道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所做的努力。
难点突破
搭“云桥”突破“入户难”问题
近期,东城街道针对虫媒传染病防控宣传“入户难”问题,以线上宣传为突破口,通过网络媒介提醒、直播培训增效等形式搭起“云桥”,并同步用好用活线下宣传手段,推动进村入户宣传取得更大成效。
东城街道通过“东莞东城”“莞视频”视频号以及社区公众号发布入户宣传提醒视频和公告,告知公众近期街道将开展入户宣传工作,让群众及时知晓,争取群众支持,总阅读量近3万次,转发量2000多次。发动辖区115个物业管理公司,向其业主群提前发送入户告知。通过党员亮身份、志愿者统一着装、工作人员佩戴证件等方式,自觉向群众亮明身份,并向居民派发“防控爱心包”2.4万份,减少群众对陌生人入户的防备心理,争取群众对入户工作的支持。
此外,东城街道还提升线下宣传力,针对宣传员流动性大、“不会讲”等情况,积极开展入户宣传队伍培训班,以情景剧模拟的形式让宣传人员学会如何用通俗语言向市民宣传虫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家庭防蚊要点及清理积水规范等,同步在视频号发起网络直播,收看人数达2500多人。精心制作《东城街道入户宣讲队工作指南》和PPT、教学视频,并印制入户宣传单6万余张,组成“宣讲工具包”,供各街道各单位、部门和社区用于持续培训新入户宣传员,以及向当地群众普及虫媒传染病防控知识。同时,发动辖区商圈、社区在户外LED屏循环播放主题视频和标语,累计刊播频次超10万次,实现“线上+线下”宣传全覆盖。
为进一步提升入户宣传效果,东城街道创新错峰入户宣传。柏洲边、光明、旗盛社区分派多个入户宣传小组,在居民晚饭时段集中开展“敲门行动”,整体入户率提升20%。目前,东城街道入户宣传户数已突破20万户。
长效机制
以33文创园为示范点,全域联动筑牢健康防线
“现在每天打卡清理积水,不仅自己店里干净了,整个园区的环境都变好了。”33文创园商户李女士的感受,正是东城街道以点带面筑牢虫媒防控网的生动写照。近期,东城街道精准施策,以“检、督、培”为抓手,通过专项行动与机制创新,聚焦重点区域,掀起全民防蚊灭蚊热潮。
精准施策建机制,商户联动筑防线
“清积水、剪枯枝、除死角……”8月13日下午,东城街道驻点团队、社区干部及党员志愿者,在33文创园开展“清积水·享健康”专项行动,重点排查蚊虫孳生区,指导商户从源头消除隐患。
为巩固防控成效,东城街道联合主山社区、33文创园管理方制定《33文创园虫媒传染病联合防控工作方案》,组建综合协调组、日常排查组、清理落实组和督导检查组,指导园区186家商户建立“每日打卡”机制和消杀工作台账,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8月16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对园区45家重点餐饮企业开展专题培训,传授防蚊技巧,推动78家企业率先落实“1130”行动,园区蚊虫孳生率显著下降。
从商圈到厂区,“扫雷”行动无死角
以33文创园为示范,东城街道将防控经验向全域推广。针对电影院、KTV、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推行“检、督、培”三位一体机制。职能部门每日上门检查,完成255家文旅体场所排查,整改问题175处,开展培训52场;督导企业组建332支自建消杀队伍及57支第三方队伍;通过微信群宣教与上门讲解,形成快速响应闭环。
在8月16日至17日的周末“扫雷”行动中,街道多部门联动出击。对96家文旅场所全覆盖检查,宣传传染病报告制度;在香遇百花园等景点指导落实防控措施;150余名工作人员深入25个工业园区、158家工业企业,清理积水容器326处,疏通沟渠185处,对问题企业下达24小时整改通知书,建立“园长负责制”,将防蚊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检查。
此外,针对花卉市场、农家乐等蚊虫易孳生区域,街道整治积水点80余处,整改卫生隐患25处,并加强农家乐防蝇防鼠设施检查,清理厨余垃圾与沟渠淤泥,阻断传播链条。
东城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带动群众广泛参与。从商圈商户到企业职工,从志愿者到新就业群体,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共治”的防控格局。下一步,东城将持续深化“检、督、培”机制,完善常态化巡查与“回头看”制度,扩大宣传覆盖面,让“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理念深入人心,以精准防控与全民参与,筑牢辖区群众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