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莞网球中心北部的自走式立体停车楼(左图及右图)
■东华立体停车库
■光明路整治后 东城供图
■石井支路峰景园艺村生态停车场
“以前接送孩子要堵两小时,现在走专用道10分钟就到了!”光明中学家长王先生感叹。作为“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村,光明社区以“大党委”机制统筹,通过新建停车场新增200个车位、开放9个私人停车场共享500余个车位、盘活300个路内车位等措施,让3.6万学生流动的“全城首堵”变为“缓而不堵”,高峰通行时间缩短超50%。
光明社区的改变是东城街道“治疏结合”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停车难成为制约民生幸福与城市品质的“堵点”,东城街道直面“一位难求”的民生痛点,以“扩容增量、挖潜增效、精准治理”为抓手,通过新建停车设施、盘活存量空间、聚焦重点区域整治等多维举措,构建起“建、管、疏”三位一体的停车治理体系。从立体停车楼拔地而起破解空间瓶颈,到闲置地块“变身”生态停车场激活沉睡资源,再到重点区域“疏堵治乱”守护出行安全,东城街道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实践,书写着“小停车”里的“大民生”篇章。
扩容增量
以硬核基建筑牢停车治理根基
“以前到东华医院看病,光找车位就得花半小时,现在新建的立体停车楼投用后,停车效率高多了。”市民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东城街道通过硬件升级破解停车难的显著成效。近年来,东城街道将停车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以“每年新增、迅速见效”的节奏,持续扩大停车供给“蛋糕”。
在增量建设上,东城街道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0-2024年,全街道累计新增路外停车泊位11655个,展现出强劲的攻坚力度。2025年,街道更是加码发力,计划新增路外公共车位超3000个,超额完成新增2000个路外公共车位的年度任务。
立体停车设施成为破解“空间约束”的关键抓手。在东华医院地块东南角,一座20组11层的机械式立体停车楼已基本竣工,项目总高21米,仅用715平方米的设备占地面积就新增400个车位,投用后将彻底缓解医院周边“停车焦虑”。市网球中心北部的自走式立体停车楼同样值得关注,这座地上五层、局部地下设备用房的建筑,新增287个车位,首二层的商业配套更实现“停车+消费”的场景融合,目前已竣工并准备投入使用。另一边正在施工的东泰友谊商城机械式停车楼,将提供168个车位,投用后可缓解周边停车位不足问题。
黄旗山周边的停车设施集群正在加速成型。黄旗山虎英公园(鲤鱼湖)地下公共人防工程由市城建局主导,总投资2.5亿元,将新增590个车位,2026年竣工后将填补黄旗山北麓停车难问题。同样忙碌的还有黄旗广场配套服务设施项目,这座地下1层的停车设施将提供800个车位,预计2025年竣工后,将与旗峰公园地铁口形成“停车-换乘”无缝衔接。此外,黄旗新村162个机械车位、温塘冚下村439个立体车位、峡口社区525个立体车位等立体停车项目同步推进,累计新增2000多个车位,以“向空中要空间”的智慧,破解老城区土地资源紧张的困局。
配建与公共停车场“双轮驱动”织密停车网络。在桑园社区第三工业区南区,一期项目将新增1354个配建车位,为产业工人提供停车便利;樟村社区运河东路沿线停车场谋划440个车位,将成为“三江六岸”景观带的配套亮点,解决樟村渡口缺乏停车配套的难题,促进大王洲岛休闲经济。已竣工的峰景园艺村生态停车场提供200个车位,有效缓解东莞师范附属小学和东莞外国语学校周边交通堵塞及停车紧张问题,成为“百千万工程”的民生样板。从产业园区到社区角落再到学校周边,东城街道秉持“应建尽建、能建快建”的原则,让停车设施跟着需求走,让群众感受到“家门口的便利”。
挖潜增效
以存量盘活激活空间利用效能
东城街道深知,破解停车难不能只靠“新建”,更要靠“盘活”,通过对闲置地块、桥下空间、共享资源的系统梳理,让“沉睡”的空间资源转化为民生红利。
共享停车让“错时车位”流动起来。东城街道为切实推动辖区企事业单位共享停车建设,结合辖区停车各区域供需情况,有序推动东城虎英小学地下共享停车场、东城文化广场共享停车场、同沙社区居委会共享停车场、余屋社区居委会共享停车场、光明片区企业等共享停车场,其共享停车泊位超400个,逐步形成“共享圈”。通过“白天供办公使用、晚上归居民停放”的错时机制,实现“一位多用”。在此基础上,街道进一步探索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车位共享模式,让公共资源惠及更多群众。
桥下空间变身“停车宝地”。结合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有关部署,东城街道2025年需完成桥下空间利用不少于2个。经过走访调研,东城街道发现辖区内4处桥下空间存在利用潜力,目前已完成2处改造,新增约300个车位。经前期多次深入调研,今年将推进梨川大桥桥下停车场项目,规划总面积23174.5平方米(含桥底12587平方米、闲置地10587.5平方米),将新增662个车位,设置3个出入口,计划通过“平整场地、规范标线、智能管理”的方式,将桥梁下方的“灰色空间”转化为便民停车点。同时,待莞深高速改扩建竣工后,也将谋划建设莞深高速共4处桥下空间利用。这种“见缝插针”的改造模式,既能解决桥下空间闲置、环境脏乱的问题,又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便利,实现“环境改善”与“民生便利”的双赢。
闲置地块焕发新生机。在光明社区谭头新村一路西侧,一块闲置空地通过改造成为可容纳约200个车位的停车场,项目投入使用后不仅缓解了周边交通拥堵,每年还为社区增加经济收入。火炼树社区利用城市更新闲置空地,建设6500平方米临时停车场,提供250~300个车位,2024年8月投用后成为周边小区与写字楼的“应急停车库”。此外,牛山社区新锡边经济社闲置地改造停车场……一个个“微改造”项目,让城市边角料变成了民生幸福点。
治疏结合
以精准治理维护出行安全与秩序
“从前接孩子放学,校门口堵得水泄不通,现在经过整治,道路畅通了很多,即停即走方便你我。”东莞东城第三小学家长王女士的感受,是东城街道“治疏结合”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针对校园、商圈、工业区等重点区域的停车乱象,街道打出“建车位、严执法、优秩序”组合拳,让“停得好”与“行得畅”同步实现。
校园周边“微治理”守护学子平安。东城第三小学、东城第八小学、东城第五小学等校园周边道路,街道同步实施“微改造”工程,增设隔离护栏,防止车辆随意掉头;施划黄色禁停线,明确禁停区域;设置“学生通道”标识,引导行人有序通行,织密“安全通行网络”。
货车治理“标本兼治”筑牢安全防线。针对货车违停带来的安全隐患,东城交通分局联合交警大队开展专项整治。一方面摸排锁定违停聚集点,2025年4月以来劝离违停货车16352宗、查处2385宗;另一方面新建3个专用停车场,提供610个车位——牛山工业区富通停车场(210个)、钟屋围村健华停车场(100个)、下桥水果市场停车场(300个),精准匹配物流运输需求。下一步,街道还将结合下桥水果市场、牛山工业园区及三鸟批发市场规划更多货车专用场,从源头规范停车秩序。
重点片区“靶向整治”提升民生体验。梨川社区推进道路综合整治,大王洲闲置地将新增3个停车场,约200个车位,东江印象园停车场升级后可提供300个车位,配合人行绿道与商业集装箱,实现“停车便利”与“环境提质”双赢。樟村平岭工业园通过道路升级新增269个车位(一街二街167个、三街102个),同步修复破损路面、改造排水系统,让31年的老旧园区焕发新生。
从立体停车楼的拔地而起,到闲置地块的“华丽转身”,再到生活周边的“精细治理”,东城街道以“民生无小事”的态度,将停车治理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未来,东城街道将继续完善停车设施专项规划,推进梨川大桥桥下停车场、黄旗新村立体停车楼等项目落地,探索更多“智慧停车”“共享停车”模式,让“有位停、停得顺”成为市民生活的常态,以畅通的“微循环”,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