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抗战烽烟图·峥嵘集⑤ | 报人纸笔化金戈!五邑军民的抗战史诗太燃了!
江门发布 2025-08-21 11:44:40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江门五邑地方组织高举抗日旗帜,团结带领五邑人民及全世界江门籍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共御外侮、毁家纾难、血战到底,用热血与生命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为展现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战壮歌,在全市营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浓厚氛围,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统筹江门日报社、江门市广播电视台、各县(市、区)党委宣传部,推出“江门抗战烽烟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媒体报道”,敬请垂注。

 

1938年初,中共五邑地方组织在推动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发展的同时,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地方当局上层开明人士的支持,派出一批共产党员到各县当局成立的“抗敌后援会”(前期称“抗敌御侮救亡会”)等抗日组织里工作,逐步掌握部分领导权,团结各界力量。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流》《先锋队》等进步报刊,发出奋起抗争的呐喊。他们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歌,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彰显了五邑人民不屈不挠、共御外侮的精神。

 

 

五邑报刊:

积极宣传抗日、鼓舞斗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烽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中共江门五邑地方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在报刊进行宣传,发出了奋起抗争的呐喊。记者曾在20年前采访过当时仍健在的五邑籍老报人钟华、冯逸云等,他们向记者讲述了相关情况。

 

638880807034675422147895038598.jpg
冯逸云(左)。黄明亮 摄

 

《民权报》“春天”副刊

鼓励青年投身抗战

 

1937年3月,中共江会支部根据抗日救亡运动发展的需要,领导建立了春天读书会。为了扩大春天读书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宣传,中共江会支部在《民权报》开办了“春天”副刊。从1937年5月下旬到1938年1月下旬,共刊出29期,为推动新会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在《民权报》任兼职记者的钟克夫(即钟华),被党组织安排在报社工作。

 

638880806731271218193385476822.jpg
钟克夫(钟华)。黄明亮 摄

 

钟华后来撰文回忆:“那时陈翔南和黄文康等同志,要在报纸上附刊一份名叫‘春天’的周刊,作为思想启蒙和宣传抗日的阵地。他们通过师范学校的同学,辗转托我向报馆提出要求。刚好那时我在《民权报》当兼职记者,总编辑施见三是我的老师,编辑黄卓凡、经理赵沛淮与我都是知交,于是一撮即合。‘春天’一出,不仅党有了一个公开的宣传阵地,而且它还以崭新的面貌,新颖的文风,引导、鼓舞了青年上进,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

 

《劲风日报》

举办抗日救亡征文赛

 

638880802334175388179315675498.jpg
《劲风日报》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傅健 摄

 

1937年抗战爆发前后,李嘉人、陈仲博、朱伯濂、雷均祥等进步知识分子,先后从外地回到家乡,参加台山《劲风日报》等编辑工作。他们以《劲风日报》为阵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舞全民团结,共同抗日救国。

 

1937年冬,李嘉人、朱伯濂、伍示月、梅龙夫、许鸿羡等,成立了台山青年抗敌同志会,主要负责人是李嘉人、朱伯濂、伍示月。《劲风日报》举办抗日救亡征文赛,并提供楼下为会址,由共产党员任评委,获奖作品在该报刊出。

 

共产党员掌握舆论工具
发表我党主张

 

1939年12月,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各地抗战团体和组织遭到解散,抗战活动受到压制。

 

1940年四五月间,中共江南区工委为广辟宣传阵地,把宣传抗日推向深层次发展,以新会县政府机关的名义出版《新会战报》。共产党员钟华、戚远分别任主编和发行员,中共江南区工委成员冼坚以“动委会”宣传股主任的公开身份参与编辑工作。该报宣传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决反抗反共逆流。《新会战报》很受读者欢迎,最高日销量达3000份,创当时粤中地方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638880806418811749215865884623.jpg
《新会战报》。图由景堂图书馆提供

 

1944年1月,施见三引荐钟华为《新会周报》的副总编辑。钟华曾经回忆道:“我提出改版计划,将32开小册子改为四开四版小报,内容包括一周抗战形势等。同时引荐几个青年进入报社……第21期起以报纸的形式、崭新的面目同读者见面,销量翻番。”

 

我党自办报刊

有力推动抗日斗争深入开展

 

同时,我党也在时机成熟时自办报刊引领舆论。

 

1939年5月,中共中区特委创办了特委机关理论刊物《中流》半月刊,由李木子为总编,司徒丰(司徒毅生)任社长。特委利用《中流》,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部队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不断对党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

 

1939年,台山党组织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台山县队部”名义出版油印报纸《先锋队》。该刊主要编写者之一是许鸿羡(1919—1945),台山水步龙荣里人。1938年夏,他参加了台山抗战知识研究班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傅健 黎秀敏)

图片

 

 

五邑侨刊:曝光侵略者罪行

报道华侨救国行动

 

抗战期间,受战事影响,五邑地区鹤山、新会、台山、开平先后沦陷,邮路中断,侨汇断绝。原有的100多份侨刊大多数被迫停刊,只有一小部分侨刊坚持出版、勉力维持。同时,中共开平、台山地方组织,争取开明人士支持,利用或直接掌握乡间由华侨、侨眷办的《潭溪月刊》《儒良月报》《战时莘村》《大亨青年》等侨刊,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纵观这一时期侨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638880800509524414192711853605.jpg
《儒良月报》。傅健 摄

 

曝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反映战时五邑人民的生活状况。台山附城的《朱洞月刊》出版了《台山“九廿”事变特号》,详细报道了日军入侵的滔天罪行、台山人民英勇抗敌的可歌可泣事迹、全县各区乡的损失情况。该刊既有深入的评论,又有沦陷前、沦陷时、沦陷后的物价比较表,怒斥了奸商大发国难财的恶行,号召全乡人民团结抗战。《风采月刊》在日军攻陷并洗劫开平后刊登了记录文章。《毓英季刊》《三省月刊》《怀旭特刊》,都辟有“又多一页血债”专栏,历数日本飞机狂轰滥炸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积极鼓动全民抗日,反对投降主义。1938年10月30日出版的《开平人报》第一卷第七期封面文章写道:“一念之差,兴亡所系!坚定信念,至死不渝!”1939年《大亨青年》创刊号刊登了抗日歌曲,歌词铿锵有力:“我们是英勇的抗日先锋队,我们是一支铁的队伍,我们不怕敌人的残暴,也不怕艰难和痛苦。喂!同志们,努力奋斗,为祖国争自由……”

 

积极报道海外华侨抗日救国行动。1937年出版的第三十四期《新宁杂志》,在“本县新闻”栏目发表了《爱国青年北上抗敌》一文。该文介绍了生于华侨家庭的梅云准,1934年在美国航空学校毕业后,次年归国参加广东空军,立志杀敌卫国。七七事变后,他告别父母和新婚妻子,北上抗敌,还致书亲友说:“岛人谋我,日甚一日,九州山河,朝夕难保,男儿为国牺牲,此正其时。弟决尽(注:应为‘竭尽’)所能,为国效力,马革裹尸,固所愿也。二周间,启程北上,行期在即,无暇觌晤,谨此告别……”《新长塘》第十、十一期刊载了1940年8月25日发出的《纽芬兰华侨拒日救国会讯》:“现暑天将过,寒冬又来。近来中央拟于十月以前募集寒衣捐款,千万元,赶制寒衣,以为将士御寒。”

 

638880806041214440153132356710.jpg
《南蓢月刊》。傅健 摄

 

这一时期,侨刊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封面出现了大量的抗日图画。如《南蓢月刊》复刊第四卷第四期,封面就是以抗日为主题的图,在大炮的背景下,中国战士与拿着匕首的日军殊死搏斗;《呼声月刊》创刊号封面,画了一个振臂高呼的青年;《赤溪月刊》1938年出版的自卫专号,直接使用了该县民众抗敌自卫大队会集会的新闻照片,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儒良月报》第三卷第十二期,封面是一位骑马翻山越岭的将士,回头召唤后面在山谷中蜿蜒行进的部队快速前进。整个队伍装备精良,整齐有序,气势磅礴,给人以力量和勇气。1938年8月出版的《潭溪月报》,封面则是旗帜下一名握枪的战士。还有一些侨刊封面虽没有插图,但把抗日的言论或目录提至封面,更直接地鼓舞了民众。(傅健)

图片

 


总出品: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

总策划:陈  冀

总编辑:高钢华 张荣池 陈新明 张永源 刘运华

本期出品:江门日报社 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期策划:谷江民 谢敏 黎秀敏 统筹:傅健 王鼎强 王平强 撰文:傅健 黎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