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抗战烽烟图·峥嵘集④ | 五邑军民筑铁壁!保家卫国,奋起反击!
江门发布 2025-08-21 11:44:15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江门五邑地方组织高举抗日旗帜,团结带领五邑人民及全世界江门籍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共御外侮、毁家纾难、血战到底,用热血与生命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为展现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战壮歌,在全市营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浓厚氛围,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统筹江门日报社、江门市广播电视台、各县(市、区)党委宣传部,推出“江门抗战烽烟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媒体报道”,敬请垂注。

 

1938年初,中共五邑地方组织在推动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发展的同时,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地方当局上层开明人士的支持,派出一批共产党员到各县当局成立的“抗敌后援会”(前期称“抗敌御侮救亡会”)等抗日组织里工作,逐步掌握部分领导权,团结各界力量。

 

面对日军入侵,五邑民众在中共地方组织引领下,迸发出保家卫国的磅礴力量,奋起武装反抗。从江会之战中抢筑工事的群众,到荷塘浴血巷战的自卫武装与村民;从上南村碉楼死战不退的自卫队员,到天禄乡歼敌俘寇的壮举;从南楼七烈士死守殉国的惊天义烈,到三江乡壮丁队三次痛击来犯之敌……众多乡民、自卫队员、华侨子弟自发拿起武器,依托碉楼村巷,以无畏勇气和惨烈牺牲,同强敌殊死搏斗。

 

 

南楼七烈士:

坚守要塞奋勇抗敌

 

南楼,矗立在开平市赤坎镇南楼村委会腾蛟村,高7层,共计19.06米,由赤坎华侨、侨眷于1913年所建。

 

638880802983720063167096498390.jpg
△赤坎南楼。严建广 摄


1944年6月24日,日军占领了开平三埠,促使当地百姓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赤坎镇司徒四乡的自卫队成立了,而副队长的重任则落在了从南洋返乡的华侨后代司徒煦的肩上。在司徒煦的指挥下,这支乡村抗日武装在一年多里,屡次有效抵御了日军的侵袭。”开平市赤坎镇南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司徒卡斯介绍说。


1945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屡战屡败,被迫筹划自中国战场的撤离。同年5月,日军在华南的驻军为迅速自雷州半岛转移至广州,拟定了经水路撤退的方案。7月,日本侵略者屯兵于开平三埠,意
图打通赤坎水道,以接应自阳江、阳春撤退的残兵败将。

 

“位于赤坎潭江河畔的南楼,刚好坐落于开平三埠至赤坎水域之间,成为了日军撤退路径上的必经之地。”司徒卡斯说,“南楼也成为日军攻克赤坎、打通水路的阻碍。”


为了开辟水路通道,日军不顾一切地想要拔除南楼这颗“眼中钉”。


1945年7月16日,盘踞在三埠的日军兵分四路进犯赤坎。当晚,三埠方面的日军待三路包围赤坎后,即于水路发动进攻。司徒四乡自卫队队员据守南楼及隔河相对的北楼,抗击沿潭江进犯的日军,击中日军汽艇,射杀溺毙敌伪多人。17日晚上,日军分陆路和水路包抄南楼、北楼。北楼的自卫队队员在敌众我寡又无援军的情况下,自行撤退。固守南楼的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丙凭楼坚守,以待时机,同时掩护其他自卫队队员突围和父老乡亲转移。

 

638880799184400011146014437189.jpg
△南楼七烈士雕像。黎禹君 摄


七人退入南楼后,凭借有利地形不断打击日军。七人在墙壁上写下的《遗书》中说到:“我等保守腾蛟历时四日来,未见救援。敌人屡劝我投降。我们虽不甚读书诗,但对于尽忠为国为乡几字,亦可明了。现在我们已击毙敌十六名,亦已及相当代价。”

 

638880807329527367129822432097.jpg
△南楼七烈士当年写在墙壁上的遗书已被岁月洗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流传。 严建广 摄


数次逼降、劝降,均遭拒绝后,1945年7月25日,日军意图快速占领南楼,特地从周边调遣了威力更大的钢炮,同时公然无视国际条约,动用了毒气武器,对南楼展开了猛烈的炮火攻击。南楼的墙壁在炮火的轰击下变得满目疮痍,伴随而来的是毒气弹的侵入,致使七人不幸身陷毒雾,陷入昏迷状态后被俘。日军对七人施以暴行,将他们押解至日军司令部所在地。


7月26日,日军对七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残忍地砍断他们手指与脚趾,甚至割去耳朵与鼻子,还将牙齿全部凿掉。

 

638880799530748440175277454968.jpg
△当时《开平日报》对南楼守军壮烈成仁的报道。黄明亮 摄

“据村里经历当年历史的老人讲,面对日军的暴行,七位烈士宁死不屈。后来,日军竟惨无人道地将七烈士肢解,抛尸于潭江河中泄恨。”司徒卡斯说。


七烈士坚守南楼前后共计10天,射杀日军官兵16名,成功拖延了日军借道侨乡水路撤退的计划,彰显了江门五邑侨乡人民不屈不挠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图片

 

 

沙堆那伏“策反战”:

不费一枪一弹智捉日伪军司令

 

7月7日,盛夏的骄阳炙烤着新会区沙堆镇那伏村的石板路,蝉鸣声里,80岁高龄的那伏村老人会会长高光荣领着记者穿过狭长的小路,停在教堂三巷8号的一栋青灰色的华侨老洋楼前。老人拍了拍斑驳的砖墙,激动地说:“当年日伪军司令方正华就是在这里被活捉的!”


85年前的那个夏天,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策反行动在这里上演——1940年6月,中共地下党员成功策反“降军”,兵不血刃端掉日伪军华南挺进总队老巢,生擒司令方正华。这段传奇,至今仍在那伏村代代相传。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粤中区的抗日斗争遭到反共逆流的冲击。1939年10月,新会爱国开明人士赵其休向新会县当局取得番号,组建新会县义勇游击大队(以下简称“义游”),亲任大队长,继续在古井、背坑、网山一带进行抗日活动。中共中区特委布置中共江南区工委及时安排一批共产党员加入“义游”,壮大了赵其休的实力,并在该大队内建立了中共支部。


1940年2月7日,日伪军300余人扫荡古井,从龙泉登岸,重点袭击“义游”驻地网山,但被“义游”击退。13日,江会日军警备司令泷本亲自部署,派出日伪军800余人,再次进犯古井、沙堆,扫荡“义游”部队。“他们在这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说起当年那段历史,高光荣依然很激动。


在日伪军的大举进攻下,“义游”特务队队长高勤、副大队长钟炎如先后投敌,分任日伪军华南挺进总队第一、第二联队队长。日军占领古井后,由指导官村上坐镇监督,日伪军华南挺进总队司令方正华率部盘踞那伏一带,镇压当地民众抗日斗争。


“共产党员一个都不撤!”翻开党史档案发现,中共中区特委书记罗范群早已布下“暗棋”——在与新会党组织商议后,他决定让多名共产党员继续在“义游”队内潜伏,暗中联络爱国官兵,晓以大义,等待时机,策动反正。


“潜伏者”们,在等待一个机会。


1940年6月初,“义游”队举行反正誓师后,部队迅速兵分两路:一路直扑那伏村日伪军司令部,另一路攻打古井据点。
“日伪军哨兵还没反应过来,‘义游’队就已经把他们‘包了饺子’。”高光荣介绍道。

 

638880808052708231182408005974.jpg

△那伏日伪军司令部旧址。黄胜 摄


记者站在当年日伪军司令部的天井里,这座在当年村里数一数二的豪华建筑,如今已无人居住,潮湿的空气中仿佛还能嗅到历史的硝烟。


高光荣虽已年过八旬,但对于上一辈口口相传的抓捕经过仍记忆犹新:方正华被枪声惊醒后,慌忙从二楼窗口向外探望,大声问楼下的高勤枪响的原因。已反正的高勤沉着冷静地回答:“没事,枪误响的,你下来吧。”待到方正华刚下楼,高勤便带着队员一拥而上,不损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弹,直接活捉了这位日伪军的司令。


另一路攻打古井据点的战斗同样令人拍案叫绝。在新会县自卫团第二大队的配合夹击下,“义游”活捉日伪军大队长一名,古井据点日伪军600余人被歼、瓦解。指导官村上慌不择路,竟然逃窜至龟山下匿藏求救,最终逃回江会后被革职。


“这次大捷,开创了广东民众武装抗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更加鼓舞了江门五邑抗日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新明说。

图片

 

 

多场战役:

打击日军嚣张气焰

 

1939年3月下旬,日军正式实施向粤中区扩张入侵的作战计划,准备首先攻占新会县的重要商埠:江门、会城。3月27日,日军出动飞机,对江门、会城进行狂轰滥炸,并于第二天调集2800多兵力,突破了鹤山县国民党守军的防线,分水陆两路从东、北两面逼近江门。


3月30日,在飞机、炮火的掩护下,日军以战车开路,夹击江门城区。国民党第四战区第五游击区纵队辖下的守军与日军展开激战,由共产党员等组成的政工队也坚守前沿、救治伤员,激励官兵英勇抗敌。当日下午,国民党守军无法阻挡进攻,只得退守城外,江门随之失陷。为阻挡日军向会城推进,国民党驻台山的广东省保安第七团被急调赶赴新会。中共新会县委也迅速派出共产党员连夜组织群众,在都会一带配合国民党守军挖战壕、筑工事,加强军事防守。


4月1日,日军继续向会城逼近,遭到国民党守军坚决抗击,双方伤亡惨重。4月2日,日军急调步兵队增援,突破国民党守军防线,会城终告失守。


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表示,江会之战虽然以江门、会城沦陷告终,但此战使日本侵略者意识到在五邑地区推进之困难,对开平、台山、恩平等地免于全部沦陷起到了重要作用。

 

638880804524993001114104712335.jpg
△1943年12月27日出版的《新会周报》第二卷第二期中关于江会之战的描述。图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1940年1月19日,因要捉拿袭击了兵器库的荷塘村民,日军兵分两路进攻荷塘。荷塘地区早已在中共荷塘支部的多方协调下,建立起由青年抗日先锋队队员为骨干的荷塘抗日武装——新会县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第二中队,并已在中共荷塘支部的教育和训练下,成为一支具有良好政治、军事素养的队伍。面对来犯日军,第二中队立即组织起来,与荷塘群众一起英勇抗击,在篁湾村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石山巷战。袭击霞村的日军掉头增援篁湾,进而占领牛山,与占领象山的隔岭村村民交战。后来日军占领象山,扫射村民,导致村民死伤惨重。日军在良村占领了制高点“长生会”,队员和群众英勇抗敌,3次反攻“长生会”。荷塘的战斗从早上7时持续至傍晚。最后,进犯日军在前来增援的炮舰掩护下,借着夜色才得以狼狈脱逃。随后,中共荷塘支部组织群众转移,避开了日军于翌日的再次进犯。

 

638880805543613966140582193037.jpg
△向贤楼。黎秀敏 摄


在1944年7月的上南村抗战中,五邑民众同仇敌忾,自卫队死守向贤楼,与敌激战一天一夜。5日拂晓,日军为了解决物资问题,派出日伪军500多人进犯台山四九镇南村,被南村自卫队击退后,于7月10日拂晓再次组织日伪军1200人进犯四九镇。上午9时左右,日伪军集中入侵上南村。上南村自卫队的50多名队员重点分守7座碉楼抗击日伪军。敌军死伤一批后调来两门钢炮炮轰碉楼。上南村各碉楼毁坏严重,队员开始撤退。唯有村中心的向贤楼坚固难摧。8名自卫队队员死守向贤楼,与敌激战一天一夜,直到弹尽粮绝。敌人用小钢炮打穿了墙壁,8名队员不得不以楼内的布条为绳子进行撤退。不料,敌人在碉楼周围埋下了地雷,自卫队队员谭德尧当场被炸死,李德胜和蔡介想当场被捕,后惨遭杀害。

 

638880801740540746137034175645.jpg
△新会天禄乡抗战纪念塔。图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图片

 

 

三江激战

军民三次痛击日伪军

 

1939年4月2日,新会会城沦陷。随后,日军不断进犯各乡镇。


位于银洲湖畔的新会三江,地处水陆交通咽喉。这里既是日军打通崖门、磨刀门水上交通要道的必经之地,也是陆路交通的枢纽重地。


“当时,在各地党组织的推动和帮助下,粤中区尤其是五邑各县乡村间,以共产党员及抗先队队员为骨干的抗日自卫队、壮丁队、护耕队等民众抗日武装纷纷成立,展开了一次次保家卫国的斗争。在新会三江,当地党组织通过争取爱国开明人士赵其休的支持,推动该乡成立了抗日联防委员会(以下简称‘乡防会’),并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壮丁队,于1939年连续三次痛击来犯的日伪军,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党史专家介绍。


1939年6月2日,日伪军挺进队800余人进犯三江。三江壮丁队奋勇抗敌,乡防会中的共产党员发动青年参加战斗,发动群众将饼食、茶水送上前方,众志成城击退日伪军。


8月19日,日伪军2000余人再犯三江,壮丁队坚决反击,又歼其一部。坚持数天后,终于将日伪军击退。


日伪军不甘心一败再败,9月2日,出动海陆大部队三犯三江。因实力悬殊,一番激战后三江壮丁队被迫撤往古井乡。


日伪军攻占三江后,大肆烧杀抢掠,屠杀群众400余人,烧毁民房、店铺1600多间,葵寮700多间。日军的侵略暴行,更加激起新会民众义愤。党组织带领三江民众的英勇抗敌事迹,也极大地鼓舞了粤中区人民抗日的坚定信心。


为纪念在三江抗战中牺牲的乡民,当地在三江镇联和村马坑山修建了抗战烈士墓园。这里青山绿树环抱,由一条水泥村道与毗邻的村落连通。如今,三江联和抗战烈士墓园已成为新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后有很多村民和中小学生前来祭奠。 

图片

 

 

总出品: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

总策划:陈  冀

总编辑:高钢华 张荣池 陈新明 张永源 刘运华

本期出品:江门日报社 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期策划:谷江民 谢敏 黎秀敏 统筹:傅健 王鼎强 王平强 撰文:严建广 麦样欢 李伟杰 叶田 黄胜 黎秀敏 华莹 黎禹君 赵金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