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的尼洋河畔,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还是旅游旺季。虽已过桃花花期,但雪山映衬下的草甸、藏式民宿与络绎不绝的游客,仍让这个“西藏桃花第一村”生机盎然。
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时勉励大家,“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
■8月14日,林芝市巴宜区举行“嘎拉村村民的心声——感恩总书记共建新家园”主题文艺汇演巴宜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每到春季,嘎拉村里1200多株有百年树龄的野生桃树纷纷绽放花蕾,宛若东晋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桃花源”。因此这里也被喻为“西藏桃花第一村”。这个常住人口仅149人的小村庄,曾因交通闭塞、生态恶化深陷贫困。“以前靠砍树放牧,一年到头只够糊口。”村民达瓦坚参指着老照片里低矮的土坯房回忆。2002年,林芝首届桃花节在此举办,但因缺乏规划,效益有限。
转机出现在2014年。第七批东莞援藏干部多次深入嘎拉村,围绕桃花发展生态旅游开展调研论证后,提出“整合资源、村景合一、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并筹集860万元援藏资金,改造基础设施、成立旅游合作社,将278亩野生桃林资源转化为“绿色银行”。村民以土地入股,景区收入30%用于分红,30%投入生态保护。2016年起,后续东莞援藏工作队接力升级“旅游+”模式,推动嘎拉村202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02万元,人均收入4.12万元。
“现在一年四季都有生意!”村党支部书记边巴介绍,依托桃花节IP,村里拓展了水果采摘、冬季花田、藏历新年体验游等项目。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11万人次,仅桃花节期间收入就达370万元。在嘎拉村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陈列着展现援藏历程的照片墙,成为游客打卡点。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嘎拉村考察时称赞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按照总书记的指引,嘎拉村打造出“莞宜石榴籽”品牌,通过举办“藏家儿女唱赞歌”全国直播活动、莞宜各族青少年夏令营、农民丰收节、大型服装实景秀等活动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村民尼玛多吉笑着说:“东莞援藏不只改变了我们一个村庄,还改变了林芝很多村庄。”
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是嘎拉村的实践密码。通过生态修复,昔日光秃秃的山坡重现绿意,泥泞土路变成笔直的水泥路。先后获评“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生动缩影。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来临之际,嘎拉村的全体村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如今,这颗雪域高原的“生态明珠”,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
“东莞亲人的恩情,我们世世代代铭记不忘!”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嘎拉村全体村民给东莞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写了感谢信,与东莞人民分享这份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