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钟文灏化身威风凛凛的“马超”,一个利落翻身眼神如电;当吕柏霖手持“丈八蛇矛”,化身莽勇“张飞”虎虎生风,在道滘镇南城小学五楼排练室里的这一幕,是该校17年“粤剧进校园”成果的生动缩影。从咿呀学唱的孩童到登上全国戏曲最高奖舞台的“小戏骨”,南城小学的“小红豆”们,正让百年粤韵在校园里焕发新生。
2008年,“粤剧进校园”的种子在道滘镇南城小学落地生根,当年便组建了“小红豆”粤剧曲艺团与民乐艺术团。前者专攻粤剧表演,后者研习二胡、笛子、古筝等民族乐器,道滘镇文化服务中心的粤剧名家与校内音乐教师梁淑红等人共同担纲教学,开启了长达17年的培育之路。

“全员参与、人人受益”是南城小学的初心。音乐课融入粤剧唱腔,课间广播播放经典曲牌,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唱一首小粤曲;而“小红豆”曲艺团则从全校选拔有潜质的孩子,通过“五有四定三落实”的严苛制度保障训练——有计划、有制度、有检查、有总结、有专人负责,定内容、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落实保障、评价与目标。每周三、周五下午的训练雷打不动,周六的尖子生集训风雨无阻,寒来暑往,排练室里永远回荡着孩子们的汗水与欢笑。
六年级学生钟文灏与吕柏霖,是“小红豆”中的佼佼者。从一年级懵懂入门,到能演绎《夜战马超》这样的武戏,他们用6年时间诠释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钟文灏的“马超”英气逼人,凭此角斩获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银奖;吕柏霖的“张飞”豪放粗犷,同时还是民乐团首席,领奏的《花儿与少年》同样惊艳。
“累,但一上台就什么都忘了。”钟文灏的话道出了所有“小红豆”的心声。暑假里整整一个月的集训、周六全天的加练,是他们的日常;眼神定住、圆场走稳,是石永坚等老师重复无数次的叮嘱。正是这样的坚持,让一批批孩子从“咿咿呀呀”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小戏骨”,有的考入粤剧专门学校深造,有的登上广州塔与名师同台演奏,更有“小武松”们站上全国戏曲最高奖舞台。

17年的深耕,让南城小学的“小红豆”们收获了累累硕果。粤剧曲艺团中,黄志聪摘得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一等奖并亮相全国少儿曲艺展演,莫少鑫获微粤曲大赛广东赛区青少年组金奖,吴欣桐、钟文灏等多人在省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中获“银花”称号,粤剧《哪吒闹海新传》《莞邑少年齐颂百千万》等作品屡获市艺术展演金奖;民乐艺术团也不逊色,《喜洋洋》《格桑拉》等作品在省市级器乐比赛中多次获奖,累计捧回省市级荣誉40余项。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团队的坚守。17年来,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梁淑红、黄彩燕、石永坚等老师始终在岗,从基本功训练到节目编排,从校内排练到外出演出,他们既是老师,也是“粤剧保姆”。“看到孩子们从怯生生到光芒四射,所有累都化成了甜。”梁淑红的手机里存满了孩子们的照片,那是她17年坚守的最好见证。
一所小学为何能培育出如此多的粤剧新星?校长莫智勇道出了“成功密码”:“前几任校长的接力奠基、专业资源的深度对接、全校上下的氛围营造,缺一不可。”
尽管空间有限,南城小学仍盘活场地、投入资金保障硬件;镇文化服务中心派遣专业老师驻校授课,弥补校内师资短板;17年不变的指导团队主动提升专业能力,将粤剧纳入校本课程;学生通过兴趣小组、文艺汇演深度参与,全校形成“学粤剧、赏粤剧、演粤剧”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