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法治是城市治理的基石,更是民生福祉的底色。
2025年,中共东莞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东莞市2025年法治建设十件实事工作方案》,持续推出由市级统筹推动的法治建设实事。十件实事项目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等环节,着力解决法治建设领域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法治建设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当前,年已过半,“法治建设十件实事”推进进展如何了?东莞日报推出“法治建设十件实事”观察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企业破产制度规范化建设,是2025年法治建设十件实事之一。
近年来,东莞两级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践行法治为民宗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法治新需求,积极探索企业破产制度规范化建设工作,着力提高企业破产办理的便利程度,充分发挥破产审判“积极拯救”和“及时出清”的制度功能,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成立
6月16日,市第一法院正式成立“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构建“党委领导、政府协同、法院主导、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同步协调立案、审判、执行、破产全链条司法资源,建立“立审执破”一体化衔接机制,通过与发改、金融办、税务、市场监管、劳动保障、不动产管理、工商联、破产协会、金融机构、服务平台等单位强化联动协作,搭建司法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切实回应中小微企业的司法需求,有效帮助危困企业的依法化债纾困,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据悉,早在“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成立前,“执破融合”机制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早前,东莞第一法院联合税务、人社等部门成功救治一家因债务陷入倒闭危机的中小企业。
东莞某模具公司因经营不善陷入债务危机,涉6件案件共计80余万元债务,但企业仅有7万多元存款,企业机器设备、货品变现价值不高,资产明显不足以清偿债务。
被执行人模具公司老板周先生表示,公司处于正常经营且从未拖欠工人工资,目前困境仅是因为债务集中爆发导致资金链跟不上。
经东莞第一法院调查,执行法官董泽敏锐地意识到,受困的模具公司仍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
后经办案团队研判讨论,决定启动“执破融合”机制,执行法官谭添荣、董泽与破产法官刘秋霞组成团队,通过“执转破”程序成功转入破产和解。执破团队立即联动审判团队,开展多条线的协同工作:协调大额债权人对违约金让步,说服企业负责人担保债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暂缓执行社保债权并允许分期,预留运营资金。
待时机逐步成熟,执破团队立即召集全体债权人进行破产听证,进一步确定破产和解方案,制定三年分期还款方案,但是遭到新债权人反对。
对此,刘秋霞法官提出运用“多数决”表决机制,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上,破产和解方案获超半数债权人(债权额超三分之二)通过。最终,该案实现了企业存续、职工就业、债权受偿率提升的多赢局面,至此,模具公司踏上由执行和破产两种程序共同铺就的重生道路。
深化府院联动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此外,法院联合税务、市场监督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分别签订《关于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实质化运行合作备忘录》,重点在规范破产涉税协作、完善市场主体再生及退出机制、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三方面建立起18项切实运行的联动工作举措,有效落实“执破融合”府院联动工作,提升破产案件办理质效,降低市场主体破产成本。
东莞两级法院高度重视企业破产审判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通过媒体宣传破产审判工作,市第一法院挂牌成立“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的做法先后被《南方日报》、南方+、《羊城晚报》、《东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并登上学习强国APP平台;高效化解破产衍生纠纷的做法先后被民主与法制网、《信息时报》、知东莞等媒体报道宣传;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统筹拍摄,以光华医院破产重整案件为原型的微电影《救治》,在2025年4月第一届法治中国“三微”展播活动获评微电影潜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