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唇鱼
8月16日,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千帆竞渡出海打鱼的盛景再度呈现。而在惠东县双月湾的黄唇鱼人工繁殖基地,一条条重达二三十斤的黄唇鱼活蹦乱跳,这是我国恢复海洋生态多样性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写照之一。
黄唇鱼,其稀有程度堪称“水中大熊猫”,抢救黄唇鱼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国内黄唇鱼保护专家奔走多地,足迹遍布东南沿海,历尽坎坷,终于在惠东县双月湾实现了人工繁殖黄唇鱼的梦想,也为黄唇鱼回归大海野生繁殖提供了条件。
今年5月,由于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表现突出,黄唇鱼研究专家颜阔秋受通报表扬。
颜阔秋在检查鱼卵的健康状态。
“追”鱼近30年
在惠东县双月湾,南来北往的游客们并不知道,这里有一个抢救濒危鱼种——黄唇鱼的研究基地。愿意“一辈子保护一条鱼”的专家颜阔秋带领他的项目组,历经波折在此扎下根来。
养殖基地紧靠海岸,一排排人工打造的海水池内,大大小小的黄唇鱼悠然自得地游弋其间。不同生长阶段的黄唇鱼被分池管理。池边的屏幕上,温度、盐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更新。在这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实现了黄唇鱼的全人工繁育,也为野生放养,为大海保留生物多样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人工繁殖的二代黄唇鱼,今年第二次产卵。”颜阔秋站在池边,用量杯舀起一勺孵化池里的鱼卵,仔细检查鱼卵的健康状态。颜阔秋花了将近30年心血,如今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1996年,从事海洋鱼类研究的颜阔秋编写《世界海水养殖鱼类图》,古往今来被视为珍品的黄唇鱼自然被收录其中。但是,因为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当时市面上已经很难见到黄唇鱼了。
为了丰富资料和调查黄唇鱼的生存状况,颜阔秋走遍黄唇鱼繁衍生存的东南沿海各地,“却迟迟没能发现黄唇鱼的身影”。
在图谱最终出版前,福建宁德一渔民在捕鱼期间偶然捡到一条黄唇鱼,获悉消息的颜阔秋立即赶了过去,终于第一次详细了解到这种珍稀品种的详细情况,“当时整个中国自然海区的黄唇鱼已经难觅踪影,说明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四处奔波觅得希望
在各方推动之下,2006年,黄唇鱼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国内海洋和鱼类有关机构和专家持续参与到保护工作之中。
颜阔秋从来没有放弃人工繁育黄唇鱼的梦想。由于市面上难见黄唇鱼,研究工作自然举步维艰。无奈之下,颜阔秋只能将重点放在黄唇鱼的“近亲”——大黄鱼、黄姑鱼等的养殖研究上。
直到2019年,在向海洋发展的政策指导下,惠东县港口小星山海域获批成为第五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同时,粤港澳流动渔民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园也在这里落户。颜阔秋带领自己的团队来到惠东,发展现代化海洋渔业养殖,这里成了他实现黄唇鱼研究的新起点。
为了摸清黄唇鱼的繁殖环境,颜阔秋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带领项目组奔波于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渔村。从老渔民的口中,颜阔秋得知了黄唇鱼出没的大致时间与地点,并让项目组采集了黄唇鱼出没地的光温数据。
2021年2月,黄唇鱼被列入国家一级野生动物,予以重点保护。在政策的持续助推下,黄唇鱼人工繁育和回归大海的环境越来越好。2023年初,项目组把黄唇鱼搬到室内养殖池,利用人工设备调节“光、温、盐、流”等环境参数,让黄唇鱼更快发育成熟。如今,颜阔秋的项目组利用人工繁育出的、达到性成熟的子一代,继续繁育出约22万尾子二代黄唇鱼,实现了对黄唇鱼的全人工繁育。
将构建完整保护方案
随着全人工繁育的成功,黄唇鱼的数量迅速增长,鱼池也从最初的几口扩展到了十几口。成年后的黄唇鱼体长超过一米,体重达到三十斤,但是这么大的鱼并不适合放归大海,这给颜阔秋的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
契机来了。今年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专项——“东亚江豚、黄唇鱼和中国鲎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推进会在惠东召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和相关企业等10家单位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科研院所的参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黄唇鱼的保护性基础研究。
保护黄唇鱼,颜阔秋并不孤单。8月8日,广州(南沙)黄唇鱼保护研究中心在广州市南沙区揭牌。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中心需加速技术转化,推动黄唇鱼成为深远海牧场“新增长极”,打造大湾区生态保护标杆工程。
现场专家认为,黄唇鱼保护必须融合尖端基因保存技术、生态修复与产业应用,构建“保护—研究—转化”全链条创新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同时推动黄唇鱼保护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协同治理体系。
而在惠东双月湾的颜阔秋有了新的工作目标,他将带领团队研发高效监测与保育黄唇鱼的技术和设备,构建完整的保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