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江门五邑地方组织高举抗日旗帜,团结带领五邑人民及全世界江门籍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共御外侮、毁家纾难、血战到底,用热血与生命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为展现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战壮歌,在全市营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浓厚氛围,江门市委宣传部统筹江门日报社、江门市广播电视台、各县(市、区)党委宣传部以及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推出“江门抗战烽烟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媒体报道”,敬请垂注。
英雄以血荐轩辕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日军的枪炮,保卫神圣的家园。在江门,也有许多英烈血染疆场。其中,有入选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的余子武、黄毓全、黄新瑞、林耀等,有气壮山河的南楼七烈士,还有隐蔽战线的英雄们。他们用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82名江门籍航空英烈永载抗日史册
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公布的1470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中,有82名江门籍英烈,其中台山籍36人、新会籍18人、开平籍19人、鹤山籍5人、恩平籍4人。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装备精良的日军,创造了中国空军抗战史上的辉煌战绩。
台山籍英烈黄新瑞1914年出生,10岁随母去美国定居,自幼受父亲熏陶,立下报国之志。他在飞行学校学成归国后加入广东空军。抗战全面爆发后,黄新瑞屡建奇功,先后击落敌机8架,其中在1938年广州空战中,一人击落3架敌机,创中国空军罕见纪录。他历任飞行员、分队长、中队长、大队长,率队驻守粤北,保卫粤汉铁路。1941年,在成都空战中,黄新瑞面对数倍于己的敌机,毫不畏惧,率队英勇迎战,虽击落敌机4架,但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年仅27岁。
鹤山籍航空英烈林耀曾是港澳体坛明星,代表香港出席全运会及远东运动会。1935年,他放弃留学机会考入广东航空学校,后成为中央航校高才生,于1938年分配到空军驱逐部队服役。1939年5月3日,日军45架轰炸机进袭重庆。下午1时许,中国空军驱逐机队升空迎击,林耀一举击毁2架敌机。林耀作战时左肘被射穿,打断大神经,经两次手术后,手臂不能屈伸,经常剧痛。军医认为他不适宜在前线作战,调到航校当教官。1944年春,日本调集大军从汉口南下谋求打通大陆交通线,时任第17中队队长的林耀奉命配合我军地面部队作战,在长沙击落敌机1架。同年6月26日,敌船由洞庭湖上溯湘江,林耀率队予以歼击,击伤击毁多架敌机,而林耀亦被敌护航机打中座机尾部跳伞,而伞未张,坠于湖南湘乡县仙女乡,壮烈牺牲,年仅33岁。
江门籍航空英烈中还有很多值得铭记的名字。黄毓全,作为中国空军抗击外侮捐躯的第一人,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投身抗战;而“抗战中最大一次误炸惨案”中的台山籍英烈岑铿,虽然他的牺牲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他的名字同样永远镌刻在了抗战英烈碑上。

李荣熙:
率营驻守要塞 击退日军多次进攻
李荣熙(1899-1932),台山市台城筋坑良边村人,自幼便怀揣着报国之志,先后就读北京法政大学、日本士官学校,1928年毕业后回国。在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他任十九路军61师122旅第6团第3营营长,身先士卒,率队前往上海支援。1月28日,李荣熙奉命率营驻守要塞,苦战半月,击退日军多次进攻,亲率百骑多次冲入敌阵搏击。2月13日,在蕴藻浜血战中,他不幸头部中弹身亡,年仅33岁。
1933年4月,台山人民在县城西郊中山公园内(后改名为“台山革命烈士陵园”)正面第二级台阶右侧建立李荣熙烈士纪念碑。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1932年1月19日,李荣熙在南京给3个儿女写下了一封书信,此时距离1月28日爆发的淞沪抗战不足10天。信中,他首先关切地询问了儿女进城读书的费用,并承诺会随时寄回以解家中之急。对于家中晒棚漏水、门窗腐烂的问题,他虽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待以后想办法修理,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家的深深眷恋与责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荣熙在家书中还教导儿女“万事以和为贵”,强调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同时,他嘱咐家人不要太过介意社会上的荣辱,要以忍为上,展现出了革命者宽广的胸怀与高尚的情操。
这封家书,虽简短却充满力量,它不仅是李荣熙对家人的深情告白,更是他作为革命者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阮瑞琼:
不愿秘密落入敌手 纵身跳河牺牲
阮瑞琼(1922-1941),女,新会区崖西横水乡人,幼年丧父,与兄由母亲抚养成人。受其兄阮克鲁影响,阮瑞琼于1939年初参加革命,被党组织安排到广东省保安七团政治工作队、新会县抗日动员委员会战工队从事宣传工作。
1939年3月底4月初,江门、会城相继沦陷。阮瑞琼前往双水找到新顺特务大队宣传队,并留在队里工作,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初,她被调到鹤山县青溪做妇女工作;之后到新会田金村,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白天上课,夜间教妇女识字,开展抗日宣传和组织群众的工作。
1941年,党组织派阮瑞琼去潭墩乡大同里小学任教,开展群众工作。3月2日,阮瑞琼到田金村筹备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不料,当天日伪军沿新(会)开(平)公路进犯三埠时,偷袭田金。第二天早上,阮瑞琼回到大同小学,没找到奇冈里的地下党同志和民安里的地下交通员,在折回田金小学途中,路经松坡桥时,遭敌人包围。当时,她身上带有抗日传单和庆祝三八妇女节的宣传资料。在这紧急关头,她为了不让敌人得到组织的秘密,更不愿落在敌人手中遭受凌辱。于是,她毅然纵身跳入河中,英勇牺牲,年仅19岁。

邓一飞:
拉响手榴弹 与敌人同归于尽
邓一飞(1919-1942),又名邓维述,参加革命后改名罗森。1919年,出生于开平赤坎护龙东盛村的一个华侨家庭。

△邓一飞烈士纪念碑。严健广 摄
1933年夏,邓一飞考入开侨中学。1935年,与谢永宽、周天行等人组织了该校进步学生组织“红黑社”。1936年夏,考上广州市第一中学,在校期间继续学习革命理论,并和同学一起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春,邓一飞转学到从广州搬迁至开平赤坎的越山中学继续上学。同年6月,邓一飞参加“开平突击抗日救亡工作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经常与该团人员一起出墙报、绘宣传画、演活报剧、教群众唱抗日歌曲、办《突击》杂志,宣传中共抗日主张。
1938年8月,邓一飞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邓一飞响应党的号召,奔赴陕北“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学习。1939年元旦过后,邓一飞与同学们一起穿越同蒲封锁线,于春节前夕到达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上党地区。在这里,他们与陕北公学部分学员合并成立“抗大”第一分校。邓一飞任该校二营六连党支部委员、第九班班长。同年7月1日,邓一飞毕业。刚好这天,日军以5万兵力向根据地大举进攻,分校即从上党盆地转移至太行山巅,邓一飞留校工作,被任命为连队助理政治教员。同年10月,“抗大”第一分校在校部组成一个政治教员训练班,邓一飞参加学习,并任政训班党支委兼党小组长、学习小组长。
1940年春,“抗大”第一分校又转赴胶东抗日根据地,与胶东军政干部学校合并为“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邓一飞任五连政治教员。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这年冬季,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纠集青岛、威海卫、烟台、莱阳等地的日伪军3万多人,从海、陆、空三方面向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在日伪军6000余人“扫荡”胶东牙山地区时,邓一飞所在的二营五连,担负着内线作战、防御和牵制敌人、配合主力部队外线作战的任务。12月14日,邓一飞所在连坚守的阵地被日军重重包围。在突围战斗中,见自己已无法冲出重围,邓一飞毅然冲向敌群,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3岁。

陈冠时:
铁骨铮铮的卫港烈士
陈冠时(1922-1943),江门市江海区外海人,其父亲陈照薇是当地的开明乡绅,热心教育,出资办学。1940年春,陈冠时考入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就读期间,陈冠时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并被学校的中共组织秘密吸收为共产党员。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他立即投笔从戎,参加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任政训室宣传干事。政训室驻扎在香港沙头角晏台山的茂密山林中,开展敌后游击斗争。陈冠时除了负责在此驻扎的两个训练班的培训外,还经常化装进入港九闹市刺探情报、采购和转运物资。
由于汉奸告密,1943年3月3日,日军纠集日伪军近百人,趁天未亮就包围了晏台山政训室驻地。天亮时,哨兵才发现驻地已被包围。政训室的战士们奋起杀敌。在突围中,陈冠时负伤被俘,被解送到九龙日军宪兵部。残暴的日军对他进行了长达2个多月的百般折磨和严刑拷打,妄图迫使他供出游击队的活动情况,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日军恼羞成怒,把陈冠时当众斩首,并把他的首级吊在鹿颈村往南冲桥头的树上示众。陈冠时壮烈牺牲时,年仅21岁。

余子武:
在保卫衡阳战斗中壮烈殉国
余子武(1901-1944),是从台山市白沙五围吉都村走出的抗日英烈,自青年时期便心系国家,1923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1925年东渡日本求学,回国后投身军旅,屡建奇功。
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重大战役中,余子武身先士卒,英勇无畏,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与领土完整。1992年,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第一批革命烈士,2014年入选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英勇事迹永载史册。
1944年6月,衡阳保卫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日军攻陷长沙,湖南多地沦陷,战局岌岌可危。身为国民革命军第151师副师长的余子武,在此时此刻提笔写下了一封饱含深情与决心的家书。这封家书,辗转至1944年7月26日才送达家属手中。而此时,余子武已在7月22日保卫衡阳的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43岁。
家书成为了余子武生前的最后文字记录,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家国的深爱,以及对家人的款款深情,令人动容。如今,这封家书作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物,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永久收藏。

黄纪合:
出身书香之家的女英雄
△黄纪合。图源《新会英烈(第一辑)》
黄纪合(1915-1944),女,新会区崖西黄冲乡人,其父黄煦焜是新会的教育家,任新会县参议长,在当地有一定的地位和威信。黄纪合虽生长在富裕之家,却不耽于安逸,心忧国事。1936年,她毕业于新会县立第二中学,后任教于岭梅小学,受姐姐黄玉卿(中共党员)影响,1937年加入党组织领导的“春天读书会”和新会县流动剧团,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黄纪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会县妇女抗敌后援会的骨干,开展抗日宣传、募捐慰劳、战时救护等工作。
1939年1月,黄纪合被中共新会区工委书记陈翔南派往鹤山县民众自卫队第九大队做思想政治工作。之后,她被调往鹤山县三区茅坪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活动,随后又奉调高明县小洞、龙塘小学任教,同时担任中共高明县委妇女部部长。1944年初,黄纪合被派往中山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参加高级干部研究班,后被调往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
1944年7月26日,由于汉奸出卖,隐蔽在番禺植地庄的第二大队,遭到日军500余人的包围。黄纪合在突围中被日军用刺刀残酷杀害,牺牲时年仅29岁。
总出品: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
总策划:陈 冀
总编辑:高钢华 张荣池 张永源 刘运华
本期出品:江门日报社
本期策划:谷江民 谢敏
责任编辑:叶隽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