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扎根广东拍摄的华南教育史知识分子群像传记片《坪石先生》正式上映。影片聚焦那些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以知识为武器、以讲堂为战场的“先生们”,他们用坚守与奉献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1938年广州沦陷后,山河破碎之际,华南地区近二十所中高等院校被迫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次悲壮的大迁徙。数以百计在坪石任教的教师们,以烽火逆行、传道授业、学术报国的壮举,共同谱写了“战火烽烟中坚守办学”的动人篇章,彰显了民族气节和文化抗战的不朽精神,被后世尊称为“坪石先生”。
“沿途均经山谷,烈日如火,风尘滚滚,扑面袭衣,山径难行,足尖刺痛,辛苦殊甚。”当这段真实的文字记载转化为电影镜头中坪石师生肩挑5万册典籍穿越粤北山林的画面时,观众席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据不完全统计,这部电影中至少有6位重要原型人物与东莞渊源深厚。而真实历史中,共有18位东莞籍学者,用东江水滋养出的务实精神,在粤北山野间筑起了一道特殊的“文化防线”。

屏幕内外“先生”形象高大
影片《坪石先生》真实再现了1938年广州沦陷后,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等院校师生辗转迁徙至粤北坪石,在日军轰炸与物资匮乏中坚持办学四年的感人历史。
这段几乎被湮没的史诗,随着电影热映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双重催化,正逐渐显影出清晰的历史轮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电影中呈现的几位莞籍“坪石先生”形象,仅仅是这段宏大历史的惊鸿一瞥。据可靠史料记载,当时活跃在坪石教育前线的莞籍“坪石先生”和“坪石学子”各18人,他们如同暗夜中的星辰,在战火纷飞中守护着中华文脉的传承。现存于中山大学档案馆的珍贵文献《西迁教职工名录》显示,当时随校迁徙的知名教师中,东莞籍教师占比超过12%,这一比例远超东莞人口在广东省的总体占比,充分展现了东莞作为文化名城的人才底蕴。
这些可敬的莞籍学者群体中,包括中国近代土壤学先驱邓植仪教授,著名思想史家、民俗学家容肇祖先生,著作等身的史学大家郑师许教授,文化史研究权威陈安仁先生,“五四运动”亲历者、法学名家何作霖教授,地理学专家吴壮达教授,知名爱国实业家邓盛仪先生,蚕桑学权威吴鹏抟教授等一批学术精英。他们各自在专业领域成就斐然,却在国家危难时刻毅然选择坚守教育阵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其中,被誉为中国土壤学奠基人的邓植仪教授堪称典范。他在承担中山大学教务长繁重行政工作的同时,依然坚持土壤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其敬业精神令人动容。其子邓锡鎏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父亲在坪石的岁月:“父亲当时已年过半百,患有高血压,身体欠佳。平日住在校本部主持教务工作,每到周末就抱病从坪石跋涉三十余华里的崎岖山路回到栗源堡,处理农学院院务,并按时讲授地质学、土壤学等课程,指导研究生研究工作。”这段朴实无华的记述,生动勾勒出一位在战火中仍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教育家形象。
1944年秋,日军大举进攻粤北,坪石再度告急。电影结尾的长镜头——纷飞大雪中师生们背负文明火种沉默前行,与现实中后人回忆形成震撼互文。真实历史中,中山大学准备第三次搬迁时,邓植仪仍发挥着关键领导作用。邓锡鎏在《忆念先严生平》中详细描述了这次撤离:"1945年1月15日黄昏,得知日寇沿连坪公路开来,邓植仪紧急组织农学院师生员工和家属数百人,乘暮色走避附近山野。时值隆冬,雨雪霏霏,寒气凛冽,婴儿受冻啼哭......所幸未与日寇正面遭遇,避免了一场流血惨剧。"

除影片展现的人物外,还有更多莞籍“坪石先生”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陈安仁撰写了《抗战与建国》《中华民族抗战史》等著作;郑师许在授课之余兼任《广东年鉴》总编纂;容肇祖坚持民俗学调查;袁镇岳与经济系主任王亚南共事并继承其学术传统......这些学者的坚守,让学术之火在战乱年代依然生生不息。
2020年4月底,东莞日报社组成的莞籍“坪石先生”专题报道组再访坪石,通过深入调研又发现了更多鲜为人知的莞邑学人:法学院助教尹日涛、法学院副教授刘耀燊、建筑系教授丁纪凌、文学院讲师黄仲文、农学院助教卢文、工学院教师刘伟民、医学院教师毛鸿甫等。这些新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当时东莞学风之盛、人才之众,也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更多珍贵线索。
“先生”精神在莞传承不息
为赓续华南教育薪火、传承“坪石先生”爱国精神,近年来莞韶两地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活化利用,对办学遗址与名人旧居等进行保护性修复,并通过展览、话剧、书籍、研学活动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让这段历史从尘封的记忆中重新焕发光彩。
2020年,东莞日报社精心策划推出10期“您好,莞籍‘坪石先生’”大型专题报道,通过深入采访和史料挖掘,生动呈现了这些学者在战乱年代坚持育人著述的感人事迹,系统阐述了他们“以教育兴邦、以学术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这组报道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
同年,东莞市政府统筹安排专项资金800万元,专项支持韶关市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武阳司“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旧址纪念地项目。如今,经过精心修缮和展陈设计的武阳司村已旧貌换新颜,成为整个研学基地中最具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参观点,每年吸引大量学者、学生和普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2021年8月,东莞市教育系统选派70名支教名师赴韶关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其中,松山湖实验中学周琼平副校长主动请缨担任“支教名师工作坊”主持人,常常连续一个月坚守在韶关教学一线,用“直把他乡当故乡”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对“坪石精神”的传承。
东莞展览馆历时三年精心筹备,推出了“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与韶关市博物馆的相关展览形成呼应,共同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中的教育坚守。2022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的专题展分为“烽火南迁”“莞邑师表”“薪火相传”三个单元,系统讲述了高校大迁徙的壮举、莞籍“坪石先生”的感人事迹以及当代保护利用历史资源的实践成果。展厅内1:1复原的“烽火课堂”场景,生动再现了张云教授用竹片制作星象仪坚持授课的感人情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

此外,莞籍“坪石先生”所在相关镇街,也在积极行动,纷纷修缮莞籍“坪石先生”故居,举办相关陈列展览,开展相关研学游等方式,让更多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这段历史,自觉传承“坪石先生”精神。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更让先辈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这场“学术长征”中,东莞籍教师群体展现出惊人凝聚力和战斗力:郑师许教授开设中国边疆史课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陈安仁教授笔耕不辍,撰写出《抗战与建国》等激励民心的著作;容肇祖教授虽贫病交加仍坚持学术研究......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报国的真谛。
回溯往昔,邓植仪、容肇祖、郑师许、陈安仁、吴壮达、何作霖、邓盛仪、袁镇岳、尹日涛、刘耀燊、丁纪凌、黄仲文、卢文、刘伟民、毛鸿甫等一批东莞籍教授学者,在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些莞籍“坪石先生”在国家危难之际坚守讲坛、培育栋梁,展现了坚信抗战必胜的大家风范和“教育救国”的坚定信念。他们的精神,如同东江之水,绵延不绝,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东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