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滘大岭丫村,一间看似普通的喜饼店藏着别样洞天——推门而入,喜气扑面而来,货架上摆满了印着文阁、粤晖园、大钟楼等道滘元素的包装,这里便是“道滘文创”的“大本营”。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设计,都出自创业青年刘建坚之手。十年间,他深耕道滘文化,将传统与美食相融,用创新书写着属于家乡的文化传承故事。
从水乡少年到文创追梦人
刘建坚是土生土长的道滘人,自幼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长大,祠堂的香火、水乡的歌谣、节庆的习俗,在他心中埋下了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这份热爱指引着他的人生选择——大学填报志愿时,当同班多数同学被调剂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他却主动报考,只因“喜欢”二字,渴望未来能投身文创产业,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被看见。
2015年,刚毕业的阿坚怀揣憧憬踏上北漂路,然而大城市的工作并非想象中光鲜,几份类似电话推销的工作与他的理想相去甚远。不久后,他转战沪漂,却意外被江浙沪的水乡文化打动:江南水乡凭借深厚底蕴吸引游客,更带动了文创产业的繁荣。“道滘也是水乡,能不能像这里一样,用当代人喜欢的方式传承本土文化?”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以粽为媒,让文化“裹”进美食里
2016年,阿坚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开始四处搜罗道滘文化元素,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文创载体。转机出现在第七届道滘美食文化节上——他带着母亲包的道滘粽参展,意外收获一致好评。“就做道滘粽!”困扰许久的问题,在粽香里有了答案。
创业的艰辛远超想象。为保证粽子品质,从选料到蒸煮,阿坚亲力亲为。“以前父亲要守到半夜看火,我接手后,半夜得拿电筒随时查看蒸煮情况。”他才真正明白,一只道滘粽的诞生,需要足足15个小时的匠心。
但他深知,做好粽子只是基础。为迎合年轻人喜好,他在包装上巧下功夫:将道滘文阁、粤晖园、大钟楼等文化元素拟人化,与设计师共同打造文创IP,通过巧妙排版铺满包装盒。从此,道滘粽不再只是食物,更成了承载文化的“艺术品”,一口粽香里,藏着道滘的千年故事。
从喜饼创新到困境中的坚守
然而,“文创道滘粽”问世初期,市场接受度并不高:长辈觉得“华而不实”,年轻人虽喜欢却购买力有限,销售难题如鸿沟横亘。阿坚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直到一场婚礼让他找到新方向。
2019年,阿坚与爱人筹备婚礼时,发现市面上的喜饼千篇一律。“何不把道滘的囍文化揉进点心?”他与妻子携手,将水乡婚俗中的并蒂莲、鸳鸯戏水等元素融入设计。当这份独特的喜饼送到宾客手中,众人纷纷感叹:“这才是我们道滘人的喜气!”
正当事业起步,疫情突如其来:街道冷清、销路收窄,品牌升级面临资金、团队等难题。阿坚曾尝试寻找合伙人,却因理念不合而散伙;周期性产品的备货,更像一场充满风险的赌博。支撑他走下去的,是“让道滘文化被看见”的初心,是亲友的鼓励,更是客户的肯定——有顾客说:“在最特殊的日子送这份伴手礼,是道滘人的骄傲!”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道滘文创,阿坚闯进陌生的短视频领域,独自摸索拍摄、运营,每天研究如何“出片”,只为让喜饼里的文化故事传得更远。
十年磨一剑,文化名片飘向远方
如今,阿坚的工作室里总飘着两重香气:蒸笼里的粽香与烤箱里的喜饼甜香交织,诉说着十年坚守的故事。他创办的“坚少良品莞邑手礼店”和“今喜铺喜饼店”,已成为道滘文化的小小窗口。
“我曾想过放弃,但初心告诉我不能停。”阿坚说,他只想让道滘粽、道滘蛋卷,让更多家乡产品被看见。如今,他的文创喜饼已走出国门,手机里的贸易单上,“美国”等字样格外醒目——外国朋友通过网络找到他,只为带走这份带着道滘故事的伴手礼。
“年轻人不是不爱传统,只是需要更鲜活的表达。”从北漂青年到文化传人,阿坚用十年证明:真正的传承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双手的温度中,在创新与坚守的碰撞里。当道滘粽的清香飘向远方,当喜饼上的鸳鸯游进都市婚礼,这张来自道滘的文化名片,正被越来越多人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