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其中,惠州市博罗县表面处理产业集群入选2025年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也是博罗县产业集群首次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位于博罗县龙溪街道的金茂源(惠州)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博罗县表面处理产业集群的主体。集聚了130多家上下游企业的这一园区,凭借先进的技术工艺与严格的环保管控,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电镀行业占据重要地位。
如今,这里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五金等多个产业,为博罗和周边地区制造业提供了高质量的表面处理配套服务,有力支撑着下游产业发展。
集聚130余家上下游企业
8月初,金茂源(惠州)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下称“金茂源产业园”),博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兰智能”)电镀车间内,一套套智能门锁正等待吊装出货。
为高端品牌酒店生产智能门锁,是博兰智能的主营业务之一,而电镀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工序。早在2009年,生产基地仍在深圳市的博兰智能,决定把原本由其他企业代工的电镀业务收归手中。彼时已经开始运营的金茂源产业园,引起了博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宇的注意。
“产业园距离深圳车程在一个小时左右,这个距离在控制物流成本的同时,可以保证货物的损坏率在可控范围内。”刘宇说。于是,在随后的10年里,由博兰智能生产零部件从深圳运往龙溪,在金茂源产业园内接受表面处理后,又回到深圳,组装成为智能家居门锁、五金卫浴、高端门窗等终端产品。
直至2021年,刘宇决定把公司整体搬迁到产业园内。“把工厂从深圳搬到惠州,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除了运输和人工成本的考虑,更多是龙溪当地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园的配套服务,让我们有了充足的信心。”刘宇说。
早在2007年,配合惠州市东江流域电镀行业深化整治,推动电镀行业转型升级,金茂源产业园在龙溪街道建成并启动运营。占地45万平方米的这一园区,迅速集聚起周边130余家表面处理上下游企业,成为省内最大的表面处理产业集群。
惠州市金茂源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周小勇介绍,目前园区表面处理工艺涉及镀铜、镀镍、镀锌、镀锡、镀银、镀金、镀铬等镀种,服务军工、航天、航空、高铁、汽车、电子、五金等行业和领域。
废水处理能力达到15000吨/日
电镀是通过电解原理在金属表面镀覆金属或合金的制造业基础工艺,主要服务于机械制造、汽车、电子工业等领域。“从居家到工业制造,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需要用到电镀工艺,这是所有工业产品里面不可或缺的工序。”周小勇说。
然而,在电镀过程中,铬、镍、镉、铜等重金属元素的排放,以及酸碱类污染物和清洗环节产生的油脂、表面活性剂等,产生大量工业废水。这也是电镀行业一度被称为全球三大工业污染源之一的原因。
在2006年以前,博罗县有近千家电镀厂,多为小散乱污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运营,一度成为沙河治理的主要隐患。2006年,金茂源产业园获批建设,这一现象开始得到扭转。
如今,金茂源产业园每天的废水处理能力达到15000吨,入园企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气、固废等排放物,均在园区内进行统一管理、集中治污,实现废水深度净化、重金属资源回收利用、中水回用和达标排放,并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和标准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电镀行业走向规范化、集群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电镀行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加强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更大力推动大湾区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
“产业园立足博罗龙溪,与周边制造业布局形成了最佳辐射半径。”周小勇解释道,电镀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的最佳距离是在200公里以内,超过这一范围,物流成本和货损率都会大大增加,龙溪街道距离广州、深圳、东莞等主要产业枢纽均在1小时左右车程,这也是当初产业园选择落户龙溪的主要原因。
产业集群总产值超50亿元
除了废弃物的统一处理,金茂源产业园还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原材料供应等配套服务。
产业园里,落户10余年的上原汽车铭牌(惠州)有限公司(下称“上原铭牌”),一直致力于为多家知名汽车企业开发生产汽车标识、摩托车装饰部品等产品。“我们的生产中需要用到多种化工药品,而所有的化工药品储存量和储存条件都有严格规定。”上原铭牌相关负责人祖丹告诉记者,如今,金茂源产业园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专门供应化工药品,大大减轻了企业储存化工药品的风险和压力,并且降低了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上午下单,化工药品下午就能送到,对我们来说真的很便捷。”祖丹说。
近年来,金茂源产业园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无废园区”。如今,集聚在此的132家企业中,已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近三年,产业园总产值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到2024年集群总产值为50.97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为45.66亿元,占集群总产值的90.59%,年均增速15.13%。
周小勇介绍,目前,园区内已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集群内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同时,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与实验室,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增长显著。在技术创新成果方面,获得多项专利授权,涵盖环保电镀工艺、废水废气处理技术等领域。
通过多年来的技术改造与工艺升级,如今,金茂源产业园各企业生产线自动化水平达到75%以上,微纳米电镀、复合电镀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园区打造的“面向表面处理(电镀)行业生产制造环节的能耗及碳排放监测、管理、核算的“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产业协同平台”,更被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评为2023年度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企业故事
博兰智能:
以高端制造突围“低价内卷”
公司年产值从高峰时期的4亿多下降到去年的2.3亿元以后,博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博兰智能”)负责人刘宁感觉到,“行业越来越内卷了。”
作为惠州市金茂源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代表性企业,博兰智能早在1997年就在深圳市成立,从事智能家居门锁、五金卫浴、高端门窗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是国内最早规模化生产的门锁制造商之一。70%的订单出口以西班牙、美国为主的欧美及亚太地区;国内客户则包括凯迪仕、飞利浦等头部品牌。如今,企业生产线覆盖从压铸到装配的全流程,并设有模具技术中心。
2009年,彼时还名为深圳市高科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的博兰智能作出关键决策:将生产基地从深圳迁至惠州市金茂源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下称“金茂源产业园”)。“深圳用人成本高,制造业外迁是大势所趋,但说服员工跟随搬迁、重建企业文化需要极大决心。”刘宁坦言。
这一战略转移的背后,是珠三角制造业成本重构与产业链优化的缩影。
电镀工业对环保条件的要求相对严格。如果环保不达标,企业会面临整改甚至关停的风险。“欧美客户很重视生产的稳定性,他们会来园区考察工厂的运行状态。”作为一家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博兰智能希望园区的环保规定“越严越好”。“90%的环保问题在园区内就地化解,园区、企业都规范化,对大家都有保障。”在刘宁看来,产业园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于国家环保标准的园区管理标准,工业废弃物处理规范,实现污染物的源头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提升了生产的稳定性,也增强了欧美客户的信任。
不过,受到国际局势、市场环境的影响,博兰智能近年的订单量有所下降。企业产值从高峰时期的4亿多下降到去年的2.3亿元。以其最大客户为例,2008—2018年博兰智能门锁的供应量能达到每年40万套,现在每年仅有20万套。降本增效成了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刘宁介绍,近年来,博兰智能通过生产设备智能化减轻了人工成本、保障了产品质量。同时,地方政府在自动化改造、新设备投入以及用工需求上均给予支持。
搬进规范化生产的园区,也意味着土地、能源等成本的上涨。在制造业低价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博兰智能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品质保证打破“内卷”的恶性循环。“我们做一个门把手要20元,珠三角其他地区的乡镇企业成本可能也就8元。”刘宁说,“但我们生产的门把手能够10年不变色,坚持做高端,即使单价更高,也能赢得国际客户的长期订单。”
上原铭牌:
从东京到惠州的产业迁移之路
走进上原汽车铭牌(惠州)有限公司(下称“上原铭牌”)展厅,多个知名品牌汽车标志映入眼帘。这些形状各异的车标,均产自这家看似不起眼的企业。
2013年初,日本老牌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上原汽车铭牌悄然进驻惠州市金茂源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下称“金茂源产业园”),成为珠三角电镀产业带中少有的全外资企业。这家成立于1944年的株式会社,在长三角布局多年后,最终选择将核心产能迁移至惠州,背后既有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也有环保升级与成本优化的战略考量。
上原铭牌的落户并非偶然。日本本土环保政策收紧、地价上涨等因素促使下,惠州工厂承接了东京台东区老厂的订单转移。
对于这家八成客户均为外资企业的公司而言,金茂源产业园提供的集中治污服务,大大降低了合规风险。“废水、废气委托园区处理,避免了违法连带责任。”运营负责人祖丹介绍,以生产废水为例,企业分质收集含铬、镍等6类废水,经园区统一处理后循环利用,通过资源回收与透明监管,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尽管全球汽车行业受芯片短缺冲击,近年来,上原铭牌年产值仍然稳企1亿元以上。作为本田一级供应商及奔驰三家指定铭牌制造商之一,其90%产品出口日本,并为奥托立夫等企业提供北美市场线缆配套。2024年,芯片危机缓解后,订单出现“报复性增长”,单月产值从500万元左右跃升至1000万元。
从东京到惠州,上原铭牌的迁移路径映射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引力。面对电镀行业转型升级压力,上原铭牌正探索多元化表面处理技术,如今已累计获得46项专利,涵盖电镀设备、表面处理工艺等领域。在上原铭牌的生产车间,喷涂、真空镀等新工艺逐渐替代传统电镀工艺,以应对车企轻量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