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的七月,天就像个被打翻的热水壶,热得黏糊糊的,偏又时不时泼场急雨,空气里全是湿答答的潮气。这种时候,人就像被裹在闷罐里,吃饭没胃口,浑身还发沉——这多半是湿气在作祟。这道花甲鸡肉紫苏煲,就是专门对付这种“夏日常态”的。砂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花甲的鲜、鸡肉的嫩、紫苏的香混在一起,开盖的瞬间,那股子鲜气能把楼道里的邻居都馋来。更要紧的是,这菜滋补却不燥热,祛湿还开胃,夏天吃着舒坦。

花甲的蛋白质含量高,还都是好吸收的优质蛋白,夏天出汗多,身体耗得快,吃点花甲正好补补,还不油腻。最难得的是它的铁元素,比一般的肉类还丰富,夏天没胃口吃不下红肉的,多吃点花甲就把铁给补上了,脸色都能亮堂点。而且花甲性凉,带点清热的本事,天热上火的时候吃,就像给嗓子来了口冰汽水,润润的舒服。

选的是带点骨头的鸡块,炖出来的肉才够香。鸡肉可是出了名的“百搭补品”,蛋白质多,脂肪却比猪肉少,夏天吃着不腻,消化起来也轻松。带骨的鸡肉炖久了,骨髓里的精华都融到汤里,那鲜味可不是纯瘦肉能比的。中医说鸡肉“温中益气”,夏天吹多了空调,肚子有点凉,吃点鸡肉就觉得暖和,但它又不像羊肉那么燥,配着花甲的凉性,一温一凉,刚好中和,滋补又不上火。

紫苏在菜市场里捆成小把卖,紫莹莹的叶子一掐就冒香气。它可不只是调味的,还是对付湿气的“小能手”。夏天淋雨、吹空调多了,湿气钻进骨头缝,紫苏的那股特殊辛香,就像给身体开了个小窗口,能把湿乎乎的气慢慢排出去。而且它的挥发油特别能开胃,夏天没胃口的时候,闻闻紫苏的味,唾液都能多分泌几口。叶子本身也嫩,炖在汤里吸足了鲜汁,嚼起来软乎乎的,比肉还抢味。
舀一勺汤,鲜得舌头都要化了;夹块鸡肉,嫩得脱骨,还带着点紫苏的香;花甲肉吸足了汤汁,嘬一口,鲜得眯眼睛。夏天的湿气、没胃口,在这一口鲜里,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食材:
花甲:200克
鸡肉:250克
紫苏:5~6片
小米辣:1~2个
香菜:1小棵
生姜:1块
大蒜:7瓣
食用油:2勺
蚝油:1勺
生抽:1勺
料酒:2勺
食盐:1小勺
做法:
1.把花甲放进盆里,倒没过它的清水,抓一把盐撒进去,再滴几滴香油,搅一搅——盐能模拟海水环境,香油能让花甲缺氧,逼着它把沙子吐出来。泡上1~2小时,中途换两次水,最后用刷子把壳刷干净。
3.鸡肉冲洗干净后切成块,太大了炖不透,太小了容易散。切好的鸡肉可以先放碗里,加半勺料酒抓匀,腌5分钟,去腥效果更好。
4.紫苏叶洗干净,不用切,整片放才够味;小米辣切圈;香菜摘洗干净,留着最后撒;生姜拍扁,大蒜拍碎,香料头备齐。
5.炒锅烧干,倒1勺食用油,油热后把腌好的鸡肉倒进去,中火不停翻炒。炒到鸡肉表面变白,边缘微微发黄,逼出点油脂来。
6.加1勺蚝油、1勺生抽,快速翻拌,让每块鸡肉都裹上酱汁。蚝油的鲜和生抽的咸香渗进肉里,这时候尝一口,鸡肉已经有底味了。炒好后盛出来,暂时放一旁。
7.砂锅里倒1勺食用油,小火烧热,放进拍扁的生姜和拍碎的大蒜,慢慢煸出香味。姜蒜的香混着油香飘出来,就可以把炒好的鸡肉倒进去,铺平在锅底。
8.把吐净沙的花甲铺在鸡肉上,花甲壳朝下,能更好地吸收汤汁。淋上2勺料酒,盖上砂锅盖,转中火焖10分钟。这10分钟里,砂锅里会慢慢冒出白汽,花甲受热会一个个张开嘴,把鲜汁都融进汤里,鸡肉也会吸足花甲的鲜。
9.开盖看看,花甲基本都张开了。把紫苏叶铺在上面,撒上小米辣圈和香菜段,不用翻动,盖上盖子再焖30秒。紫苏不能焖太久,不然叶子会烂,香味也跑了,30秒刚好让它的香渗进汤里,又保持点脆嫩。
用筷子轻轻翻拌一下,让紫苏、辣椒和汤汁混匀。尝一口汤,觉得淡就加点盐,一般来说,生抽和蚝油的咸度已经够了,少加盐更能突出鲜味。
砂锅里的鸡肉嫩得抿嘴就化,花甲肉鲜得舔手指,紫苏的香在嘴里绕来绕去。吃完浑身微微冒汗,那股子湿沉感没了,胃口也打开了——这才是夏天该有的舒服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