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道滘兴隆街为什么能持续“圈粉”?
东莞+ 2025-08-08 17:44:33

道滘“母亲街”兴隆街,曾一度面临空心化、建筑风貌老旧的困境。而今,这里却成了人气爆棚的打卡地,参观人潮一波接一波。在“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下,这条老街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近日,记者走进兴隆街,亲身感受这场蝶变的丰硕成果。

规划先行:让老街在蓝图中找准定位

一踏入兴隆街,浓郁的岭南水乡风情便扑面而来。街道两旁的建筑经过精心修缮,传统骑楼、趟栊门等水乡元素与现代设计巧妙交融,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背后,是道滘镇“规划先行”理念的生动实践。

作为道滘“12349”典型引领工作体系的核心载体,兴隆街所在的和美水乡示范带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东莞唯一入选“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项目,更以18公里的长度串联起8个村落、覆盖31平方公里区域,将北海河、思贤河等水系的灵韵尽收其中。为了让老街“活”起来,道滘镇特邀省市规划团队量身定制蓝图,明确“一带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的路径,为兴隆街锚定“活力老街、精致市井、有味日常”的定位。

截至目前,镇村两级已累计投入约7375万元,分两期推进圩市精华段1.4公里建设。从闸口水闸桥到虹桥,1.4公里的距离里,藏着无数“绣花功夫”: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摸排权属、高差等细节,对兴隆河两岸265栋建筑实行“一楼一策”改造,通过瓷砖贴面、定制窗框等工艺,最大程度还原传统水乡风貌。这种“因地制宜”的改造,让老街在更新中始终贴着民生温度。

新旧融合:让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对话

在兴隆街旁,镇中心小学旧址的蜕变堪称“新旧融合”的典范。这里曾是清朝康熙年间叶氏宗祠的所在地,民国时化作学塾、学校,两块刻有“前江别业”和“观澜书院”的石碑,静静诉说着“观水而知学”的文脉传承。

改造中,道滘镇没有简单“推倒重来”,而是保留了最具特色的主体建筑,引入年轻团队运营,将其打造成集图书阅读、文创消费、亲子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如今,孩子们在这里触摸古籍,年轻人在文创区挑选手作,老人们坐在庭院里回忆往昔——老建筑里的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这种“守旧创新”的思路,同样体现在业态升级中。60家店铺在老街及周边集聚,既有HELLO佳佳美、也文也武・河边茶事等网红新贵,也有如意饼家、娇姨油糍等扎根30余年的老字号。其中,HELLO佳佳美由空置近10年的老字号旧址改造而成,二楼的“莞一夏”活动阵地,让莞草编织、河莲花制作等非遗技艺有了沉浸式展示的舞台;联圣堂醒狮项目入驻农村信用社旧址,将餐饮、民宿与醒狮文化结合,试业首月营业额预计达10万元。新老业态的碰撞,让老街既有“烟火气”,又有“新潮味”。

多元赋能:让老街成为富民兴村的载体

兴隆街的“火”,不止于表面的热闹。政企联动的运营模式,为老街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镇资产公司打造的集装箱市集,6个摊位全部出租用于文化创作、特色餐饮,成为年轻人创业的“试验田”;而连续三年举办的粽子文化消费节,更是让老街的影响力辐射大湾区——今年的活动吸引超12万人次打卡,相关话题网上曝光量达3000万次,带动超800个短期就业岗位,裹粽妇女人均两个月收入超1.5万元,最高达4.3万元。

民生改善是更温暖的注脚。通过清拆临河违建、改造雨污分流、建设碧道、整治“三线”,兴隆河水质稳定达到四类水标准,居民从“不敢开窗”到“惬意河边散步”,老街真正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如今,道滘镇正计划投入6000万元推进圩市精华段三期工程,打通城轨与地铁间3公里慢行系统,打造“地铁上的休闲生活街区”。未来,这条“母亲街”将书写出更多水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文字:刘维佳 通讯员:胡晓珊 刘应林 阳玉欣 图片:镇街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