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忆”的根扎进“续”的土壤里。脚下的路,还留着当年草鞋踏过的印记。风掠过枝头,像在说:走下去,把他们的故事,织进我们的脚印里。
忆·墙痕叠印坐标时
青砖房缩在竹林深处,木窗上的红漆早已斑驳成夕阳的颜色。推开门,墙面上深浅不一的刻痕撞进眼帘:竖划是日期,横划代表往来人数,歪斜的三角符号指向安全路线。七十多年前,就是这些简单的线条,在日军的搜查网里编织出生命通道。
打开导航,屏幕上跳动的蓝色光点与墙上三角符号几乎重叠。指尖滑动,卫星地图上的等高线与刻痕里隐藏的山势走向惊人地吻合。当年交通员凭记忆画出的安全区,如今被精确到米的经纬度重新定义。
守屋的阿婆递来一碗山茶,粗瓷碗沿印着淡淡的指纹。"阿爸当年就在这墙上刻记号,"她指尖抚过一道深深的竖痕,"那天日军突然围了村,他只好揣着情报从后窗跳出去,之后便再也没回来。"茶水下咽时带着微涩的回甘,像那段历史,苦里藏着余温。
忆·指尖密语见波形
老樟树下,陈爷爷正向孩子们演示密语。他张开布满斑痕的手,掌心向上是"安全",握拳代表"有危险",食指在树干上敲三下,意思是"速转移"。这些无声的手势,曾在封锁线上传递过无数生死攸关的消息。
不远处的基站铁塔刺破云层,5G信号塔的红灯在暮色里规律地闪烁。通信工程师手里的频谱仪显示着密密麻麻的波形:凭现在的加密技术,敌人就算截获了,也拼不出完整信息。
陈爷爷听不懂什么叫"量子加密",却指着信号塔的红灯笑了:"你们这灯闪得好,真像当年我们在山顶点的烽火。"风吹过樟树叶,沙沙声中混着有序的敲击声:三长两短的敲击声,在新时代里轻轻回响。
脚下路,一半是旧时烽火燃出的痕,一半是今朝步履踩出的新。忆,是东江纵队纪念馆里凝固的热血与呐喊;续,是我们接过接力棒,在同一片土地上续写的前行。
让“忆”的根扎进“续”的土壤里。脚下的土地记得每一代人的奔赴,而我们的脚印,终将成为新的路标,告诉后来者:有些精神从未老去,有些传承,永远年轻。
作者:东莞市大岭山中学初中部 初三 6班 张靖雯;指导老师:钟伟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