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潮涌,沙田热土镌刻铁血丹心。从咸水歌谣到滨海港城,一群退役军人始终是这片土地最坚毅的浪花。他们褪去戎装却未卸下担当,他们把军旅淬炼的信仰,化作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以坚韧与奉献续写使命。
在沙田大泥村的晨曦里,70岁的何旭祥,总会准时出现在自家小院,认真细致地料理着菜地,松土、浇水,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菜畦间娴熟劳作,俨然一位耕作多年的老农。
可当老人挺直腰杆时,眼底闪过的锐利光芒瞬间撕裂了田园牧歌的表象——这双能精准感知土壤墒情的手,曾经在1979年的战场上紧握着钢枪……
淬火篇:一个农村少年的军旅梦
何旭祥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共八人,他排行第五,家境一直比较拮据,十多岁的何旭祥,望着大哥穿军装的飒爽英姿,满眼羡慕。
“当兵或许是我最好的出路”。这个想法,如同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21岁的何旭祥终于如愿以偿,穿上绿色军装,投身军营,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初入军营,何旭祥便全身心投入到艰苦的训练中。“到军营里面就是过来学习本领。”他深知,只有通过刻苦训练,才能成为合格的战士。
负重、射击、投弹……一系列高强度的训练,何旭祥的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还因为在射击项目中表现优秀,被授予特级射手的称号。
入伍仅半年,何旭祥便因综合战斗训练表现优异,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班长。“成为班长责任更加重大”,何旭祥表示,自己不仅要提升自身能力,还要带领新入伍的士兵共同进步。
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他与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战友就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人。”何旭祥动情地说。
烈焰篇:战火中的生死誓言
1979年,随着战斗号角吹响,何旭祥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奔赴前线。何旭祥坦言:“接到命令的确觉得有点害怕。”但军人的使命感让他毅然奔赴战场,“如果都因为害怕不上战场,那谁去保家卫国呢?”看到队友都纷纷写遗书、通知家人,何旭祥选择了隐瞒父母,只留下“服从命令是天职”的信念。
战场上,何旭祥所在的连队承担了辅攻的任务。在一处高地上,何旭祥手握钢枪,向敌人猛烈射击,敌人面对密集的子弹,展开了疯狂的反扑。何旭祥面对猛烈的炮弹,灵活利用战壕掩护,又顽强反击。
等到炮火声音慢慢减少,何旭祥又探出身子开枪射击。“嘭”炮弹破空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呼啸而过,他身旁一名来自湖南战友,身上出现了一个大窟窿,敌方又是新的一轮射击。
面对猛烈的炮火,何旭祥心急如焚,想要去救援却毫无办法。“我当时很想去救他,但敌方的炮火太猛,我无能为力,只能看着他慢慢地倒下。”等到炮火稍有间隔,何旭祥立即指挥同伴进行火力压制,并冲过去抢救受伤的队友,但由于伤势太重,这位新兵不久后就光荣牺牲了,来不及悲伤,怒火化作子弹……
何旭祥用更加密集的枪声进行反击,枪口喷出的火舌,仿佛是他内心愤怒的宣泄,连绵不绝。“上了战场,就要奋勇杀敌拼尽全力完成任务,这才是一名军人的职责”何旭祥斩钉截铁地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军人的誓言。
新生篇:永不褪色的勋章
1985年退役后何旭祥转业到沙田工商分局,从训练场到管理菜市场,工作变了,但军人的作风没变,他始终保持军人优良作风,积极发扬吃苦耐劳精神。
巡查市场,他一丝不苟揪出缺斤少两,遇到商户忙不过来,他挽起袖子帮助整理商品。“我虽然已经退役了,但我永远都会记得我是一名军人。”何旭祥常说,维护市场是他的职责,就像当年保家卫国一样。
退休后的何旭祥,在小菜园里找到了新天地,看着沾满晨露的菜叶随风轻摆,他的脸上洋溢着宁静而满足的笑容。
“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保家卫国的英雄换来的。”何旭祥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一定要牢记历史。”
钢枪与锄头的距离,是半生的跋涉。从保家卫国到守护生活,何旭祥用一生诠释:英雄本色不在战场,而在将战场上的坚守,化作平凡岁月的持之以恒,这份跨越时空的初心,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