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生命守护者:望牛墩医院肿瘤内科的仁术与温情
东莞+ 2025-08-01 20:44:48

在顶级医疗资源林立的珠三角腹地,东莞市望牛墩医院肿瘤内科,一个仅成立两年的年轻科室,正悄然托起数十万居民沉甸甸的生命重托。这里,没有大医院的喧嚣,却有着守护生命的执着与温度。

病房里,78岁的晚期直肠癌患者魏老伯正在接受细致查房,隔壁,与肺癌抗争两年多的77岁陈伯静静躺着——他们将人生最艰难的抗癌战役,安心地托付给了这个“家门口”的温暖港湾。

寸土必争:为晚期患者“量体裁衣”

2025年3月,辗转求医的魏老伯回到望牛墩医院肿瘤内科时,情况危急:直肠癌已转移到肝肺,还饱受放射性肺炎、胸椎骨折、重度贫血、心衰等多重并发症折磨。

肿瘤内科执行主任李壮华带领团队打响了生命保卫战。他们制定了“双轨并行”方案:一边采用前沿的免疫联合化疗(信迪利单抗+曲氟尿苷替匹嘧啶)控制肿瘤进展;一边创新使用芬太尼透皮贴缓解椎体骨折带来的剧痛,同时全力稳住心衰、肠梗阻等紧急状况。

隔壁的陈伯,抗癌长跑已逾两年半。高龄加上凶险的左肺腺癌伴胸膜转移,让治疗如履薄冰。“给高龄晚期患者治疗,有时做‘减法’比堆砌药物更需要勇气和智慧。”李壮华道出关键。

近20个疗程里,团队根据陈伯的身体反应,动态调整方案多达6次:从最初的“四药联攻”(替雷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卡铂),到因耐受问题撤下卡铂;从遭遇瓶颈时重启免疫靶向组合,到敏锐应对药物引发的高血钾风险……每一次调整,都是对患者细微变化和实时数据的精准回应,是对生命最深的敬畏。

点亮心灯:温暖是最好的“药方”

晚期肿瘤侵蚀的不仅是身体,更是生存的信念。饱受化疗副作用、下肢水肿与食欲不振折磨的魏老伯,焦虑如影随形。

“我们的努力,改变的不仅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命运。”肿瘤内科副主任陈树峰主导的“温情护理计划”悄然展开:护理团队24小时动态调整止痛方案,让痛苦降到最低;营养科特制流食,解决吞咽困难;医生耐心向家属解释每一步治疗逻辑;护士日常的轻声细语和陪伴,成了驱散恐惧的良药。“他们不仅治病,更是治心”,家属的感慨道出科室的核心理念。

对陈伯而言,近千个日夜的病房时光里,每一次腹胀时细致的饮食调整,每一次血钾波动时的严密监护,每一次查房时医护眼中传递的坚定与关怀,都汇聚成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当84岁肠癌复发的钟婆婆因恐惧治疗而情绪崩溃时,李壮华亲自联合多学科为她量身定制低毒化疗方案,并花了数小时耐心沟通,倾听她的恐惧与需求。真诚终化坚冰,老人重燃信心。两个月后,钟婆婆肛门肿物显著缩小,甚至能独立活动了。

“专业缓解病痛,真诚点燃希望。”护士长李桂珍深有感触,“肿瘤护理,三分靠技术,七分在用心。当技术手段触及边界,人性的关怀就是那盏照亮生命幽谷的灯。”

引擎效应:小病区托起区域健康新高度

从2023年7月挂牌“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市望牛墩医院医联体肿瘤病区”,这个年轻科室便以惊人速度蝶变:服务范围覆盖肺癌、胃癌等8类常见实体瘤及淋巴瘤,患者满意度96%以上。过硬的技术和暖心的服务,甚至吸引了全国患者慕名而来。

“它像一列高速火车头,拉动全院学科升级。”医院党总支书记姚满田如此评价肿瘤内科的引擎效应。通过与市人民医院深度捆绑,这里实现了肿瘤诊疗“足不出镇”却享三甲同质化服务的目标——从精准诊断、化疗、免疫靶向治疗,到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全链条整合,让规范化诊治无缝对接,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立足当下,望牛墩医院肿瘤内科的未来蓝图已清晰铺展:加速建设肿瘤日间化疗中心提升服务效率;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筑牢根基;持续引入前沿技术拓宽生命通道。目标直指2-3年内建成东莞市重点专科及区域性肿瘤综合诊疗中心,让这列承载着生命希望的列车,继续在基层的轨道上全速前行。

文字:刘召 图片:李梦颖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