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酝酿着光阴的故事,也刻录着名城的成长轨迹。
近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成为新时期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名城保护,推动广州这座年逾2200岁的岭南名城,翻开了青春新章。
此次规划为广州构建了全域全要素保护体系,进一步拓展了遗产保护范畴;创新实施路径,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开展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和精准管控;规划的编制及施行,既有公众参与的社会动员,也有山水联城的协同发展。
面对“老城市新活力”的时代命题,名城保护规划不仅要留住乡愁记忆,还要守护“城市根脉”,更是强化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金钥匙”。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这座“最广州”“最岭南”“最世界”的名城风采卓然。
战略定力▶▶
“五大价值”织就文明经纬
珠江潮音,千年未改。
南海神庙的波罗诞鼓点里,回响着唐代市舶使的吆喝;黄埔军校的号声中,激荡着近代风云;白天鹅宾馆旋转门,聆听着世界的声音……
对外交往门户、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排头兵等标签层叠加身,成就了今日之广州,也凝练出“五大历史文化价值”。
与此同时,云山珠水、三塔锁江的营城环境等“六大名城特色”,则源于广州独特的空间肌理,更道出了广州城市文化内涵在岁月中不断丰富的恢弘历程。
这便是最新规划提纲挈领,为广州打造的“城市名片”。此举背后,是广州坚守本色、推陈出新的战略定力。
由古至今,广州的城市空间战略布局,都体现了文化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山水营城理念——古代“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2000年战略规划的“山城田海”,面向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一脉三区、依山达海、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无不如此。
在国务院批复的四版广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质一以贯之。响应国家期许,广州的名城规划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步编制;自1999年首次公布《名城条例》以来,广州日渐探索出一条超大特大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如今,名城规划继续以科学精神拓展保护维度。从古树名木的葱茏绿意到南粤古驿道的斑驳石阶,从珠江啤酒厂旧址的工业遗存到白天鹅宾馆的改革开放印记,22片历史风貌区、26片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编织成一张全域全要素保护网。
广州名城保护,让历史不再散落于时光尘埃。
守正创新▶▶
“绣花功夫”推动活化新生
恩宁路上,骑楼长廊里广彩匠人的笔尖正点染新色,风情无限的老街常年商铺琳琅、游人如织;
荔湾湖畔,泮塘五约古村的麻石小径蜿蜒如旧,几位老人闲坐榕荫下,书店橱窗映出年轻人的身影。
这两个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做法,入选了住建部第一批经验清单并向全国推广。新老共生的和谐,源自“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多方参与、利益共享”创新活化机制。
以“绣花功夫”穿引千年时光,推动老城市活化新生,是最新规划指引广州名城保护的缩影。“我们一边编规划,一边干项目,边干边总结,将经验做法和具体举措纳入政策立法。”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制度破冰,令行禁止。
黄埔区莲塘古村时四陈公祠门口悬挂的“楼长责任牌”格外醒目,全市首创的“屋长+保护责任人”制度,让每栋历史建筑都有了守护人;海珠区公布81处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图则,直观解答了“怎么保”的问题。
资金活水,风华常驻。
广州给予历史建筑维护每年每处补贴不少于8000元,修缮工程最高补助100万元。同时,广州近两年成功申请到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5.1亿元,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修缮、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
以用促保,诗意栖居。
中山纪念堂坚持“边修缮边开放”;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一批省、市文化新地标投入使用;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地标、非遗、夜间、后街、楼上、小店经济“六型”经济,获评“全国示范智慧商圈”。
种种举措守护的不只是建筑形体,更是城市内涵。广州的“绣花功夫”,让每一块青砖都成为文明传承的基因片段。
湾区共荣▶▶
“两带一道”彰显大城气度
眺望大湾区,更为广大的名城保护网络铺展开来。
珠江文化带如人文血脉贯通粤港澳,海防文化带展现湾区国家级海防地位,南粤古驿道则让广府文明在山水间蜿蜒生长——即“两带一道”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网络体系。
发挥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示范带动湾区城市协同合作,共建人文湾区,这是广州此次名城规划中,具有前瞻性、大局观的突破性部署。
从全市全域到引领湾区,广州更“大”了。
城之大者,大在担当。广州以特色文化主题为线索,形成城市联盟文化建设活动;与湾区城市共同探索传统民居、骑楼街道等保护修缮实施路径;依托铁路、水运等历史交通线路,加强沿线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等联动保护。
城之大者,大在格局。规划编制充分征集政府、居民、实施主体等各方意见,培育“广州名城守护官”等保护志愿者和保护联盟等社会组织。拓宽市场力量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媒体与大众监督作用,形成多元共创的社会格局。
城之大者,大在创造。拥抱新质生产力,广州实现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共17类、48项名城专题数据矢量化,“一键审查”即可获取科学依据;运用遥感测绘、传感网络、人工智能新一代数智技术,遗产实现智慧化监管、交互展示。
历数过往,广州的名城保护与国家的盛事举行同频而动。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纷纷带动广州城市生长、地标崛起。十五运会举办之际,“大城”广州再次抢抓名城保护规划获批契机,以城之名、以文为媒向世界发出邀请。
绚丽的木棉花岁岁绽放,正如岭南名城的生命光照。时光流转,追寻未来,广州的故事仍在继续。
■专家观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副总规划师汤芳菲: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推动未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历史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源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通过加强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推动未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第一,把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保下来”。规划梳理了广州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延展到近现代民主革命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历程,讲好广州的“大历史”。同时,在规划中挖掘城市和社区发展的共同记忆,保护一批传统街巷和建筑,留下广州人记忆中的许多“小故事”。
第二,把城市厚重的历史文脉“亮出来”。例如挖掘珠江文化带的海防江防、商贸运输、工业发展形成的不同时期遗产,梳理历史城区两千多年沉淀的城墙遗址、历史水系、人文故事,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中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并且通过公共空间设计、历史信息标识等方式,把广州的文化底蕴彰显出来,形成市民可感知可体验的人文空间。
第三,把多元的历史文化空间“用起来”。这次不仅是名城保护的宏观系统谋划,也在具体的街区和建筑保护利用行动上做了很多探索,加强政府导向,支持广大业主和市场力量,参与到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中,支持发展创意创新等新功能,探索传统建筑宜居水平的改善,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多地融入到广州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张春阳:
保护规划是对传统街巷
分类分级保护策略探索
广州传统街巷作为线性城市公共空间,与岭南地区气候特征、河涌水系、商贸文化及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城市历史文脉和市民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此次保护规划对传统街巷进行了“分类+分级”的保护策略探索。
一是深入分析广州传统街巷空间肌理、历史文脉、功能形态、界面风格等特色,将传统街巷分为骑楼街、非骑楼特色商街、滨江风貌街、林荫文化街、涌边或涌上盖特色街、传统麻石生活特色街、其它近代风貌街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丰富的传统街巷展示了广州千年营城历史印记,是城市风貌特色的精华所在。
二是依据不同类型传统街巷的历史文化价值、整体风貌、现状尺度、界面特征等因素将其分为三级,落实各类型街巷的整体保护、协调保护、底线控制的三级保护策略,制定类型分级保护指引,明确不同类型街巷的保护重点与控制要素,避免城市更新中的类型混杂与特色消解。
在名城保护规划指引下,广州还要持续探索传统街巷保护与更新的机制、路径、模式、政策支撑以及制度构建,使“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