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 孟诗茜《重走东纵路》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01 01:19:36

晨曦微露,东莞大岭山东江纵队纪念馆的青砖灰瓦在晨光中渐显。门前百年古榕虬枝如臂,托着烽火年代的故事,这片浸染过东纵热血的土地,正以肃穆姿态,等候与我们的青春对话。

展馆内,历史在骑楼风格的展墙间流淌。第二展厅的全息投影里,大岭山百花洞战斗骤然鲜活:游击队员依托荔枝林设伏,枪声穿雾,日军大队长的军刀坠地时,玻璃柜中那把缴获的指挥刀似仍在震颤。转角处,蜡像凝固着温暖瞬间——大岭山阿婆把米糕塞进战士挎包,竹篮沾着田埂泥;穿粗布衫的少年踮脚递水,水壶补丁与军装浑然一体。讲解员说:“这些都来自老人回忆,纵队走过的山路,都印着军民共守的暖。”

华侨将军曾生的展柜前,阳光落在泛黄的留学证件上。这位东莞青年1938年抛却马尼拉优渥生活,带回的不仅是热血,还有华侨捐赠的医疗器械——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手术钳,曾在阳台山战役救过七名伤员。角落的蜡版印刷机更触人心:《前进报》编辑用华侨留声机唱针当刻刀,油灯下将“抗战到底”刻进蜡纸,“一印七千张”的字迹透着滚烫。

午后沿纪念馆后的“东纵路”徒步,乱石堆被晒得发烫。肩头模拟粮担勒出红痕时,忽然懂了展墙那句:“大岭山的石头都记得,他们如何用草鞋丈量信仰。”攀上当年的瞭望哨,远处荔枝林里隐约的战壕遗迹,讲解员轻声道:“1943年反扫荡,小战士们在这用树枝扎草人迷惑敌人。”山风掠过,叶声似当年压低的呼吸。

夕阳为英烈碑镀上金边,6775个名字里,不少标着“东莞大岭山人”“樟木头人”。我放下山间采的野菊,花瓣露珠滚落,像极了展柜里那封未寄的家信泪痕——十九岁的东莞籍战士信末写:“若我不归,请看护好荔枝树,胜利时,它会结满甜果。”

归途时,纪念馆灯光渐亮,映着“华南抗日劲旅”石刻。原来重走东纵路,是接过他们护佑的山河。如今东莞街巷的笑靥、荔枝树下的甜果,都是对那些停在青春里的他们,最好的应答。

作者: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 四年级 2班 孟诗茜;指导老师:李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