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东深供水工程工地,我就是用这根扁担挑土运泥。”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播出特别报道《东江水长润紫荆》,来自东莞桥头的莫康平先生作为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和见证人,回忆了当年工程建设者们“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情壮志、心系香港同胞的家国情怀。
▲莫康平讲述建设故事。图源/焦点访谈片段
今年是东深供水工程建成60周年。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是国家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工程途经东莞、深圳,把珠江水系的东江水输送至香港,可以说是供港的生命水线。六十年风雨兼程,莫康平的扁担见证了“东深精神”的诞生与传承,也见证了香港与祖国大陆血浓于水的亲情。
一根扁担见证东深供水
在桥头镇石水口村,莫康平家二楼收藏着一根已经泛黄的老扁担。它表面光滑,两端微微上翘,仿佛仍在等待着主人的双手。这根看似普通的毛竹扁担,就是东深供水工程第一代建设者莫康平的“战友”,承载着不平凡的故事。
▲莫康平与他的毛竹扁担
1963年的香港,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大旱。水库见底,水管干涸。九龙城寨的老阿婆,天没亮就提着水桶排队。中环写字楼里,白领们用湿毛巾擦脸代替洗脸。水,成了香港人最奢侈的渴望。
东莞桥头镇,莫康平收到香港姑姐的来信:“阿康,家里已经三天没水煮饭了。”他的姑姐在信中描述,香港的亲戚们为了取水不得不半夜起床排队,孩子们因为缺水无法正常上学。今年80岁的莫康平回首往事,仍记得当时那份沉重的心情,“香港亲戚和同胞没水喝,我很心急。”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当时无数内地同胞的心声。
香港的水荒牵动着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心,“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用水。”1963年底,东深供水工程正式立项,将东江水引至香港,彻底解决香港同胞的饮水困难。
1964年2月,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这是一项在当时条件下堪称艰巨的任务——需要将东江水提升46米,翻越6座高山,穿越83公里复杂地形输送到深圳水库,再供应香港。在技术条件极为有限的年代,建设者们几乎是靠血肉之躯挑战自然极限。
1964年早春,莫康平走进竹林。他选中一根三年生的毛竹,削去枝节,打磨光滑。工地人生地不熟,为了防止拿错工具,他还用黑色油漆在竹身写下“莫康平”三个字。这根特制的竹扁担,将成为他最亲密的“战友”。
带着扁担、簸箕、锄头等工具,上万人日夜奋战在桥头抽水站的工地上。扁担,这个在中国农村最常见的劳动工具,在东深工程中成为了最重要的“施工机械”之一。
▲莫康平在东深供水工程桥头取水点留影
莫康平回忆道:“首期工程都是靠我们的双手,凭着一把锄头挖土、一担簸箕挑泥。”他和工友们用扁担挑走了成千上万吨土石,用双手挖出了数十公里渠道。在炎炎烈日下,扁担压弯了建设者的肩膀,却压不垮他们的意志;在瓢泼大雨中,泥泞湿滑的山路增加了挑担的难度,却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
工地上的号子震天响。“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莫康平肩挑竹扁担,两头挂着沉甸甸的簸箕。烈日把竹扁担晒得发烫,汗水顺着竹纹流淌。暴雨天,他紧紧攥住湿滑的竹身,在泥泞中艰难前行。
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速度堪称奇迹。仅用一年时间,建设者们就完成了6座拦河坝、8级抽水泵站、17座大型闸门的建设,贯通了83公里河渠管道。
1965年3月1日,东江水终于奔流入港,结束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当清澈的东江水第一次流入香港千家万户时,许多香港市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如今,莫康平摩挲着磨得发亮的竹扁担,虽然当年用油漆写的名字只剩下小斑点,但往事却历历在目。
一根扁担传承东深精神
六十年过去,当年的竹扁担静静地躺在家里的收藏柜里。竹身上的刻痕渐渐模糊,仿佛在诉说那段激情岁月。东深供水工程的背后,“时代楷模”的奖牌熠熠生辉。
▲莫康平(右)与莫剑良(左)的扁担传承
时光流转,东深供水工程经历了数次扩建和改造,技术手段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全人工操作到现在的全自动化控制,从简单的渠道输水到精密的水质监测,工程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东深精神”的传承。
在深圳的粤港供水调度中心,工作人员24小时监控着流向香港的每一滴水,确保供水安全稳定。六十年来,东深供水工程累计为香港供水超过260亿立方米,相当于填满1.5万个维多利亚港的水量,成为名副其实的“供港生命线”。
莫康平的那根扁担,如今已作为“传家宝”传给了儿子莫剑良。“这根扁担有我的历史,第一个拿来挑泥,第二个拿来挑行李,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为国家挑重担,为人民挑重担,为社会出力。”
▲莫剑良展示文学作品《红白墨》,传承东深供水精神
接过扁担的莫剑良深感责任重大,他主动走进社区、学校,讲述东深供水工程的故事,让年轻一代了解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扁担不仅承载着汗水辛劳,更承载着人文精神。”莫剑良告诉记者:“我平时喜欢写作,还把父亲东深供水工程那段难忘经历写进纪实文学作品《红白墨》。”
今年,莫剑良的孩子高考,他对孩子说,“你看,这就是爷爷当年用过的扁担。”他轻声讲述着,“它挑起的不仅是泥土,更是内地同胞对香港亲人的情谊。”
东江水依然奔流不息。自动化控制室里,工作人员紧盯屏幕,守护着这条“生命线”。而竹扁担的故事,就像那清澈的江水,流淌在一代代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