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石龙中学 吴智轩《东纵路漫漫,丹心照汗青》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7-30 22:27:07

历经数十年的沧桑岁月,在东江流域这片沃土之上,城市兴盛,人民幸福。但当站在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前,就会发现斑驳的墙壁上弹痕依稀可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鲜血铸就的,独属于东江纵队的革命岁月。

在血与火中铸就的和平,是东江纵队为之的前仆后继的理想。在东莞榴花抗日纪念亭,一组数字令人震撼:东江纵队在八年抗战中作战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这些年轻战士大多二十出头,却已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他们用鲜血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当我们站在革命遗址前,触摸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文物时,实际上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让我们明白,理想信念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支撑一个人、一个民族前行的精神支柱。

赓续红色文化,需要创新发展传承模式。在东莞华侨中学的红色研学活动中,同学们通过拍摄短视频、创作漫画等新颖形式,让革命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启示我们,传统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就像东纵战士当年创造性地开展游击战一样,我们今天也需要用创新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在东莞展览馆,一组由学生制作的“东纵战士的一天”动画,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了革命先辈的日常生活,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这种创新不是对历史的轻慢,而是为了让红色基因更好地融入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红色精神在实际行动中辉煌,在物质只花中开出丰厚的精神之果。在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一群年轻工程师正在攻克芯片制造的“卡脖子”难题。他们的工作看似与革命历史无关,却同样体现着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伟大出自平凡,东纵战士当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我们今天则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定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这种看似微小的行动,正是对“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最好传承。红色基因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应该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神指引。

行走在东莞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是一本打开的教科书。通过红色研学,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更找到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让这回声更加响亮。让我们在各自的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用实际行动证明: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红色基因永放光芒。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三 10班 吴智轩;指导老师:刘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