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蒙的晨雾里,我们踏上了寻访东江纵队抗战遗迹的旅途。一路颠簸,终于抵达了掩映在葱茏山峦间的古旧碉堡。当指尖触摸那冰冷粗糙的弹痕,我便明白是当年烈士汇成的浩荡洪流,最终冲破了茫茫黑夜,浇灌出今日和平的土壤。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一处低矮的旧屋,那是曾经的地下交通站。屋内幽暗如洞穴,唯一的光源是角落那盏小油灯,它摇曳着微弱却顽强的火苗,映照着墙上模糊斑驳的印记。老师介绍“当年交通员常在深夜背负木箱穿梭于敌占区,箱里装的可是关乎生死的药品与电台。”话语简单,可我盯着箱子仿佛看见一个消瘦坚韧的身影正俯身整理箱子,目光如磐石般沉稳坚定。凝神注视间,眼前幻影忽又消散,只余一片寂静;我忍不住伸手轻轻抚过墙上那些岁月留下的印记,指尖传来一阵无法言喻的温热——如同与当年那簇不熄的灯火在黑暗中悄然相逢。
走出交通站,我们抱着大巴车上装满矿泉水的纸箱。起初大家步履轻快,嬉笑如常,可不多时脚步却慢下来,呼吸也愈发粗重。我慢慢停下脚步,惊讶又郑重地低语:“这箱子……突然变得好沉好烫!” 微微颤抖着直起腰来,汗水浸湿了鬓角,然而眼神却如被点燃般亮了起来。彼时沉重木箱中的药品电台,与今日清冽甘甜的矿泉水,在战士的肩上,在我们的怀中,奇妙地连接了起来——无形之中,历史灼热的分量,终于压上了我们年轻而稚嫩的肩膀,而我们也将以前辈们血火淬炼的信念,化作胸膛中奔涌的澎湃热血,正以青春之姿,在复兴的宏图之上奋力镌刻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最后我们在碉楼前不约而同地唱起了国际歌。歌声在暮色里流淌,穿透了时间厚重的帷幕——那一刻,我们不再是历史尘封之外隔岸的旁观者,而真正成为站在了历史激流深处的亲历者。
历史的回响未曾消散,我们一路用脚步丈量着当年足迹的深与浅,用心灵感受着那曾经血与火铸就的信念温度。当沉重历史的呼唤真切地落于肩上,当无名星辰的微光照进年轻胸膛,我们方真正领悟“重走”的深意:昨日东纵先烈们“以血肉筑长城”扛起时代的重托;今日我们“以奋斗筑未来”紧跟时代的脉搏;重走东纵路,不再是面对侵略者的悲壮,而是建设者的豪迈;不再是绝境中的坚守,而是机遇前的开拓;那份为家园、为理想、为中华民族而奋不顾身的赤诚,穿越时空的烟云,在新时代青年澎湃的心潮中奔流不息,化作推动时代巨轮破浪前行的磅礴伟力。
这条路,是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流——它穿越烽火岁月而来,又注入我们青春的生命,正浩浩荡荡奔向未来。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二 5班 郑睿希;指导老师:曾亦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