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步横坑的望月亭,总在暮色中显出别样的庄严。六角飞檐挑着半轮明月,亭旁三尊锈迹斑斑的火炮,炮口仍倔强地指向夜空,仿佛还在守望1943年那个硝烟弥漫的中秋。
那些被岁月磨平棱角的炮身,曾在抗日战士手中迸发雷霆。1943 年深秋,日军的铁甲车碾过横坑的稻田,村民们推着这三门祖传的土炮,在望月亭后的山坳里筑起防线。炮身是道光年间铸造的,炮膛里还留着当年抗匪时的弹痕,此刻却要迎接更凶残的敌人。炮手阿贵在装弹时被流弹击穿手掌,他把布条往伤口一缠,咬着牙喊:“看老子给鬼子开天窗!” 三声巨响后,日军的领头车翻进了鱼塘,炮口喷出的火舌映红了他渗血的手掌。
望月亭的石柱上,至今留着模糊的刻痕。那是战士们在战斗间隙凿下的记号,每道刻痕代表一次胜利的伏击。有位叫 “月光” 的女交通员,总在月夜把情报藏在炮膛里。她教孩子们唱的歌谣里有句:“火炮睡了月亮醒,醒了就打鬼子兵。”1944年元宵,她在传递日军动向时被发现,为了不让情报落入敌手,竟抱着情报纵身跳进炮膛——后来战士们清理炮膛时,在弹壳堆里找到半张烧焦的纸条,上面 “望月亭”三个字仍清晰可辨。
无战的夜晚,望月亭是战士们的心灵港湾。他们坐在炮身上擦拭枪支,月光透过亭顶的藻井洒下来,照亮彼此脸上的硝烟与乡愁。阿贵总说,打完仗要带儿子来看望月亭的月亮,教他认炮身上的花纹。可这个愿望终究没能实现,他在最后一场战斗中,用身体堵住了炮膛的裂缝,让最后一发炮弹顺利射出。村民们把他葬在望月亭后,墓碑朝向火炮的方向,像是要永远守着这方阵地。
望月亭的石桌上,常有人摆上月饼和清茶。不是祭祀,更像赴一场与英雄的邀约——告诉他们,当年用火炮守护的月光,如今正温柔地铺满横坑的每一寸土地,而他们用热血铸就的勇气,早已化作寮步人血脉里的坚韧,代代相传。
作者:东莞市清溪镇第三小学 六年级 1班 范梓程;指导老师:徐小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