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这座扼守珠江口的古镇,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以钢铁般的脊梁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1938年深秋,日军的铁蹄踏碎岭南的宁静,长安人民没有屈服,他们用渔船作战船,以蕉林为堡垒,在水乡泽国中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抗日壮歌。
霄边村的祠堂里,至今保留着一面被弹孔击穿的铜锣。那是当年长安抗日自卫队的集合信号,铜锣声响起时,渔民丢下渔网,农夫放下锄头,就连三尺孩童也会帮着传递情报。1941年春,日军企图封锁珠江口,长安渔民自发组成“水上敢死队”,他们驾驶着穿梭于芦苇荡的小渔船,在暗夜里凿沉日军的补给船。渔民阿福的船被炮弹击中时,他抱着最后一颗手榴弹跃向敌舰,江面炸开的水花里,飘着他来不及交给妻子的家书。
长安的蕉林是天然的战场。1943年夏,东江纵队在乌沙村设伏,村民们连夜砍倒自家的香蕉树,在泥泞的田埂上筑起隐蔽工事。六十岁的林伯带着孙子在蕉林里穿梭,用特制的竹哨模仿鹧鸪叫传递军情——长声代表日军靠近,短声示意可以出击。当枪声响起时,他让孙子趴在水沟里,自己则抱着捆干柴冲向日军的装甲车,用一把火点燃了敌人的退路。战后人们在焦黑的蕉树桩下,发现了林伯藏着的半块给孙子留的麦芽糖。
如今的长安公园,矗立着“抗日洪流”主题雕塑。那些紧握钢枪的渔民、挥起砍刀的农夫,脸上还带着珠江水的咸涩与稻田的泥痕。当地老人说,雕塑的原型里有个梳着发髻的妇女,正是当年组织妇女缝补军衣的陈婆婆。她把陪嫁的银簪熔了做弹头,把仅有的口粮省给伤员,临终前还在念叨:“等鬼子走了,要在村口种满木棉。”
漫步在长安的街头,现代化的楼宇间总能瞥见当年的痕迹:某个墙角的弹痕被玻璃罩保护起来,某条小巷还保留着战时的名字,某棵老榕树下总有人讲述那些平常人的壮举。这些记忆像珠江的潮汐,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因为它们早已化作长安人的精神基因——危难时挺身而出,平凡中藏着伟大,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脚下的土地。
作者:东莞市清溪镇第三小学六年级3班陈易轩;指导老师:谭庆其、徐小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