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清溪镇第三小学 陈易轩《松山星火:厚街人民的热血壮歌》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7-30 21:36:35

站在厚街松山公园的山坡上,风掠过树梢的声音里,仿佛还能听见八十多年前那声穿透硝烟的呐喊——“冲呀!”这声呐喊,来自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青年们,也来自每一个挺身而出的厚街人。

1938年深秋,日军的铁蹄踏碎了厚街的晨雾。那些平日里扛锄头、握算盘的百姓,一夜之间拿起了土枪与石块。在松山的密林里,壮丁队的队员们像山豹般潜伏,他们的布鞋沾满泥浆,裤脚还带着稻田的湿气。有个叫陈阿牛的篾匠,把削竹片的刀磨得雪亮,在伏击时第一个冲出树丛;卖豆腐的李婶每天挑着担子上山,木桶底层藏着给队员们的绷带与草药,桶盖碰撞的叮当声,成了传递平安的暗号。

最动人的是那场山林阻击战。日军大摇大摆进山“扫荡”时,壮丁队借着松树的掩护,从岩石后、灌木丛中发起突袭。队员们没有像样的武器,就用削尖的木棍当长矛,把点燃的柴捆推下山坡当“火弹”。十八岁的阿明被子弹擦伤胳膊,却咬着牙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敌群,他说:“我爹说了,家里的田不能让鬼子踩!”战斗结束后,乡亲们扛着门板来抬伤员,山涧的溪水被染红,却映亮了他们眼里的光。

松山的每块岩石都记得那些无名英雄。有位老人总在黄昏时来公园,指着一棵老松树说:“当年有个队员被围在这里,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时,树都震得落了叶。”如今树下长出了新苗,像极了那些年轻的生命,在硝烟里倔强地抽枝。壮丁队用过的土枪被陈列在纪念馆,枪管上的凹痕是与日军拼刺时留下的,木托上还能看见使用者手心的汗渍——那是属于厚街人的温度。

夕阳为松山镀上金边时,整座山都成了活的纪念碑。它不说宏大的道理,只把一个个普通人的勇敢故事,刻在年轮里,留在风声中。这便是厚街的抗日精神——不是惊天动地的传奇,而是危难时,每个平凡人都敢站出来,用热血守护家园的赤诚。

作者:东莞市清溪镇第三小学六年级3班陈易轩;指导老师:徐小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