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校校长说③|王淑娟:“有容教育+场域创新”,塑造会思考、有情怀、敢担当、能作为的旗峰少年
东莞+ 2025-07-28 17:36:23

在公办教育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2022年9月启用的东莞市东城旗峰学校,秉持先进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特色教育之路,在短短时间内便崭露头角,赢得了广泛的关注。此外,今年在全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统测中,该校首战告捷,再创东城街道新高点。近日,东莞日报记者专访了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淑娟,解码学校的发展脉络和成就密码。

作为东城街道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东莞市东城旗峰学校开办三年来,先后获得广东省“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绿色学校”称号;并成为清华大学积极教育技术支持的实践学校。

学校秉持“有容教育”理念,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教育。王淑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有容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精心搭建生命科学教育六维架构,联动“家、校、社、企、医”凝聚成强大的教联体力量。通过创新实施“六维驱动-双线融合-五育渗透”的场域教育特色,学校在育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从百草园里的实践探索,到心理健康数据库的科学守护,从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开展,到各方资源的深度整合,学校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东莞日报:作为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东莞市东城旗峰学校是如何贯彻“人文化成、各尽其才”办学理念,深入打造场域教育特色的?

王淑娟:我校的核心是“场域教育重构学习生态”,通过精心设计校园空间、融入文化内涵、构建特色课程,形成“认知-体验-内化-践行”的育人闭环。

通过“人文化成”的路径,我们打造多维育人场域。比如,和东莞市图书馆共建了校园图书馆,既有岭南文化韵味,又有现代智能设备,是个多功能的“书香乐园”。学校还构建“六位一体”生命教育场域,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值得一提的是与桑园社区共建“百草园”,学生在那里种植艾草、制作艾草锤、诵读《汤头歌》,在劳动中既学科学知识,又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文化自信。

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各尽其才”,学校设计了三级课程“阶梯”:基础层扎实文化根基,根据孩子不同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大力开展“大阅读”活动;特色层提供武术、葫芦丝等九大类体艺课程,保证每天“阳光体育两小时”,目标是“班班有特色,人人享美育”;探究层联合社区、医院等资源,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这不仅能开阔视野,更能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坚韧品格和热爱劳动的态度。

我们的智慧图书馆因为营造了“悦乐-悦读-悦享”的氛围,被评为市级优秀阅读空间。校园景观设计融入山水意境,熏陶孩子们的家国情怀。同时,高标准的实验室、创客空间等设施,为孩子们的科技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强大支持,显著提升了科学素养和跨学科能力。学校通过空间赋能、课程贯通与师资协同,构建了智能化场景与人文底蕴深度交织的特色教育生态,让每位学子在“人文化成”中滋养品格,在“各尽其才”中绽放潜能。

东莞日报:遇事磨砺,遇物探究。贵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如何塑造“会思想、有情怀、敢担当、能作为”的旗峰少年?

王淑娟:我们引入清华大学倡导的“积极教育”理念,激发孩子内在动力,把“知、情、意、行”四维德育目标融合在真实场景中。

知——会思考,源于多元探究。学生在创客中心动手设计机器人、在人工智能课堂编写程序,更通过50余门校本课程探索传统智慧;分层教学与“科学+人文”跨学科阅读,让每个孩子学会用科学思维求真、以哲学视角思辨。

情——有情怀,扎根文化沃土。百草园中,孩子们春分种艾草、冬至诵经典,在节气课程里感悟天人合一;走进医院跟岗实习,通过“生命关怀”项目体会医者仁心,让家国情怀在真实场景中生长。

意——敢担当,淬炼于规则实践。宪法长廊的沉浸式普法、学生自编法治情景剧,将规则意识融入生活;“双百工程”引入行业导师言传身教,晚修从“督导”到“自主”的渐进管理,锻造自律负责的品格。

行——能作为,绽放于多元舞台。初一学生可竞选学生会主席展示潜力;学习、纪律、公益、创新、领导力的“五维成长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设计开学礼、青春礼、毕业礼的“三礼铸魂”与体育、科技、读书、艺术节“四节赋能”的课程体系,让目标引领与艺术创造融入日常,赋能全面发展。

在这里,每一次田间劳作都是劳动教育,每场实验失败都是抗逆力课堂——旗峰少年于“事上磨”学会担当,于“物中探”激活思维,终将成长为内心丰盈、脚踏实地的未来人才。

东莞日报:办学三年获省、市、街道级奖项三百余次,科创类获奖百人次,快速成为“省安全文明校园”“省绿色学校”,这些成果的背后学校师资建设和资源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王淑娟:学校揽获各项荣誉,核心动力源于“师资强基—资源赋能”的深度协同。我们采用“引进+培养、教研+培训”结合的策略,打造高水平团队。专任教师100%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占比近三成,汇聚了名校毕业生、学科骨干和跨领域专家。通过“老带新”的青蓝工程、分层培养机制,确保新教师快速成长,骨干教师引领创新。这支队伍是学校持续进步的引擎。

学校投入934万元建设了11间现代化实验室、660平方米的科普百草园、恒温游泳池等场域,硬件一流,是“东莞市科学教育实践基地”。更重要的是,我们构建了“空间+技术+课程+社会”的资源网,联动桑园社区共建中草药基地;聘请科技局专家担任科普副校长;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深化数字教学;开发了小学45项、初中20多类特色课程。这些资源都是孩子成长的“孵化器”。更有教师团队作为资源高效运用的关键,他们把专业能力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好老师用好资源,好资源反哺老师成长”,这个良性循环,让每一分投入都精准地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养分。

东莞日报:作为东莞首个清华积极教育实践校,下一步将如何深化“家校社协同”与“学科融合”,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新范式?

王淑娟:未来,我校将构建数据化家校生态。借助清华的AI技术,为孩子建立动态心理成长档案。同时开发家校数字平台,让老师布置的跨学科任务能和家庭实践活动实时联动。家长也能通过“感恩日记”“正念练习”等线上工具参与进来,真正形成“家校社医”共同育人的生态圈。

同时,以“百草园—中医馆—生命图书馆”场域为主线,打造沉浸式学科融合。比如孩子种艾草时,同步学习植物化学的萃取工艺、文献研究甚至相关市场价值的经济模型。课堂上引入“实验失败分析”培养抗挫力,“历史人物辩论”锻炼思辨力。创新推出“五育成长护照”,把养护草药、社区义诊等活动转化为实践积分,让劳动教育与学业评价紧密挂钩。

我们目标推出两项普惠举措:一是建立“教育资源分享库”,培养骨干教师成为积极教育导师,培训社区志愿者和家长掌握基础技能和亲子工具。将优质课程共享到东莞教育云平台。二是帮扶资源薄弱学校,为他们提供简易易行的方案,如定制“微信版情绪日记”“迷你百草园”种植方案;并推动“家校协同覆盖率”“心理韧性指标”争取纳入教育评估,让幸福教育范式惠及每个东莞孩子。

东莞市东城旗峰学校虽“新”,却以“有容”之姿,迅速构建了独特而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它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通过精心设计的“场域”和丰富的课程体系,将文化浸润、科学探究、品格塑造、实践创新融为一体。期待未来,它以更加创新之态,为东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旗峰方案”。

文字:张喜林 实习生:龙子瑶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