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岭南,蝉鸣荔熟。114名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16所高校的师生,在这个火热的季节里与东莞完成了一场美妙的约会——当他们的脚步穿梭于东莞散裂中子源的深邃隧道,驻足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前沿展厅,探访华为、OPPO等科技巨擘的智慧空间,攀登巍峨山巅俯瞰城市脉络,品味荔枝烧鹅的岭南风味,沉醉于人才专场音乐会的青春旋律时,一场历时两年精心编织、系统布局的人才“引力场”迎来它的丰收时刻。
这场盛大的“百万英才汇南粤暨青春相约巍峨山2025东莞名城名企OpenDay”活动,绝非一次孤立的城市秀场,而是东莞人社部门以“请进来”深度体验与“走出去”精准对接双轮驱动,精心构建闭环引才生态的生动缩影与成果检验。其背后,是近两年体系化引才工程厚积薄发的“回甘”滋味。
双轮驱动构建闭环引才生态
“请进来”深度体验与“走出去”精准对接
东莞深知,引才聚才绝非一时兴起的“闪电战”,而是需要战略定力与系统思维的“持久战”。这一认知,在2023年催生了“名企名校行·校园东莞日”这一创新引才品牌。
两年间,东莞揽才团的足迹如星火燎原,跨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哈尔滨乃至远赴俄罗斯等18座国内外人才高地,深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43家次顶尖学府,累计行程超过5万公里——这几乎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所到之处,掀起了一场场“是人才,进莞来”的引才热潮。
仅在2024年北京引才专场,40家东莞优质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揽才天团”,携1501个涵盖前沿科技、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的高质量岗位,在北大、清华、北科大三场招聘会中便收到2234份本硕博及博士后简历,完成面试1778人,641人现场达成初步意向。两年累计收取简历超2万份,现场达成就业意向超4000人,数据背后是东莞求贤若渴的执着与效率。
而2025年的“青春相约巍峨山”活动,则实现了战略上的完美呼应与闭环构建。它反向发力,以“请进来”的方式,向那些在“走出去”活动中结下初缘的高校,发出沉浸式体验东莞的盛情邀约。令人欣喜的是,此次受邀的16所高校中,有13所正是此前“校园东莞日”活动覆盖的“老朋友”。这种“你曾来我校,我邀你入莞”的双向奔赴,绝非简单重复,而是将校地联结推向深入合作的质变阶段。
闭环的效力在活动中得到生动诠释。在沉浸式探访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时,兰州大学师生对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深刻见解,双方一拍即合,现场达成了共建考古类交叉学科群的合作意向,为这座岭南文化瑰宝注入学术研究和人才培育的新活力。来自兰州大学的稀土发光材料专家周锦宇博士,在深入走访东莞的科技创新土壤后,迅速与广东佳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擦出合作火花,其研究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对接阶段,科研样本已送达东莞实验室,双方正携手致力于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突破。
从招聘会上的简历投递,到实验室里的联合攻关;从对城市产业的初步了解,到对文化根脉的深度认同——东莞精心打造的“走出去”推介与“请进来”体验双轨并行模式,成功地将人才对接从初识的“一面之缘”,升华为携手共进的“长远之约”,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发展激活人才“活水”。
品牌深耕与内涵跃升
多维体验淬炼城市独特引力
从“校园东莞日”初期的侧重岗位推介与城市形象展示,到“青春相约巍峨山”的全面升级,东莞的引才品牌建设完成了一次内涵深刻的跃升。它已不再局限于提供一份工作,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值得托付事业与生活的创新生态和人文家园。
2025年OpenDay活动以“给‘荔’东莞”为主题,巧妙借喻岭南佳果荔枝,传递对青年人才“火荔”全开的热情与诚意,寓意东莞将为人才成长提供最甜蜜的滋养。活动设计匠心独运,精心串联起科技探索、人文感知、生态自然三大维度,编织了一部引人入胜的“东莞剧本”。
在松山湖科学城,参访团得以亲手触摸“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宏伟装置,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聆听科学家解读“从0到1”的创新密码,走进华为、OPPO、高伟光学的智能化生产线,感受东莞作为国家第四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澎湃科创动能和先进制造的硬核实力。科技之光,闪耀夺目。
在虎门海战博物馆、威远炮台,历史的硝烟与民族自强的精神穿越时空,震撼心灵;在茶山南社历经沧桑的明清古村落,精美的镬耳山墙、幽深的石板巷道诉说着岭南文化的绵长底蕴;沉香文化展览馆里,一缕幽香牵引出东莞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历史文脉,厚重深沉。
一场专为青年人才定制的音乐会,本土乐队倾情演绎,青春音符在城市夜空跳动,唱响了东莞年轻、活力、包容的“潮流之声”。以荔枝、烧鹅等地道风味为媒介的深度体验,让“莞邑味道”成为联结人才与城市的情感密码。青春脉动,活力四射。
这种“科技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生态亲和力”三位一体的全景式呈现,精准击中了高端人才,尤其是外籍师生及硕博群体的深层次需求痛点。活动成效显著:相比2024年首场,参与高校师生人数激增近两倍,其中硕士、博士学历占比过半,学术层次显著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活动首次成功吸引了外籍师生群体的加入,这不仅为东莞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打开新窗口,也为未来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和项目资源铺设了桥梁。
品牌持续迭代的背后,是对人才核心诉求的深刻洞察:人才选择的不仅是一个岗位,更是一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支撑其长远发展的肥沃生态。
从活动效应到长效机制
体系化建设铸就人才工作韧性
东莞高校引才体系化建设的核心精髓,在于其成功地将单次活动的“爆点效应”,转化为支撑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种转化非一日之功,而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和创新性实践稳步推进。
“4+9”市镇协同联动机制是这一体系的重要支柱。市级层面统筹规划,每年精挑细选赴外开展4场大型、高规格的“校园东莞日”活动,集中优势资源攻坚重点高校;同时,高效联动松山湖、滨海湾、寮步、长安、虎门等9个产业基础雄厚、人才需求旺盛的镇街(园区),根据各自产业特色和人才需求图谱,精准对接不同城市、不同专业优势的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招才引智活动。仅在2024年,这一机制就驱动了14座城市36场活动的成功举办,组建起一支250人的“校园大使”队伍。这些活跃在各大高校的东莞代言人,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校园,常年传递东莞发展机遇和人才政策,成为维系校地情感的温暖纽带。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实体化、常态化的人才服务前哨站同样是东莞人社的重要布局。2024年,东莞创新性地在985高校——兰州大学设立了首个“广东东莞人才工作站”。这并非一个虚名,而是集政策咨询、实习对接、岗位推送、活动组织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化平台,为兰大学子乃至西北地区高校人才了解东莞、走进东莞铺设了一条“畅通无阻的快车道”。它标志着东莞引才工作从“活动期间热络”向“常年在线服务”的实质性跨越。
针对引才活动中萌发的合作意向,东莞市人社局主动转换角色,当好“服务官”和“联络员”。例如,对此次OpenDay活动中达成的30份校企合作协议意向(如兰州大学与南社古村落的学科共建、周博士团队的技术合作等),东莞人社部门建立专项台账,进行持续跟踪回访,提供政策咨询、资源对接等服务,全力促进“意向”转化为“落地”的实效。同时,积极收集整理全市重点用人单位的高质量实习岗位和科研项目需求,精准推送给合作高校,鼓励引导高校学生来莞实习见习,提前锁定和培育潜在人才,筑牢“人才蓄水池”。
长效机制的效能还延伸至更广阔的省级平台。东莞积极响应并融入广东省“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并以此为契机,在2025年秋季精心组织参与省级N城联动招聘活动。不同于泛泛的岗位堆砌,东莞将深入研究目标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图谱,精准发动市内重点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针对性开发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质岗位。通过前期与高校的深度沟通,做好精准宣传动员,力求在省级平台上实现人才供需双方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匹配,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汇聚东莞。
站在2025年巍峨山上回望,从“名企名校行·校园东莞日”跨越山河的执着叩门,到“青春相约巍峨山”满满诚意、多维呈现的城市魅力。过去两年间跋涉5万公里,跨越17城40多所高校结缘,终于等来了收获之“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