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华/插画
在2025年高考激烈的角逐中,茶山女孩陆泳欣脱颖而出,成为被陆军军医大学在广东录取的唯一女生。上元村的锣鼓声还在耳畔回响,醒狮腾跃间,“热烈祝贺陆泳欣同学被陆军军医大学录取”的红色横幅闪耀夺目。这份全村共享的喜悦,正是东莞这座“全国双拥模范城”对国防事业热忱的生动注脚。
当各镇街的征兵宣传从标语变成孩子们手中的“训练弹”,从传单化作招聘会里的政策礼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宣传形式创新,更是一座城市对“家国大义”最鲜活的诠释。
东莞的征兵宣传,早已跳出“念文件、挂横幅”的传统套路,玩出了新时代的“潮花样”。道滘镇的“训练弹”游戏前,孩子们排着长队模仿战士英姿,在欢声笑语中埋下国防意识的种子;长安镇的招聘会现场,迷彩摊位与求职岗位相映成趣,“就业+征兵”的双轨模式让年轻人在规划人生时多了一份保家卫国的选择;横沥镇的电梯屏、电影院里,征兵宣传片与生活场景无缝衔接,让“参军报国”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这些接地气、聚人气的创新,让严肃的国防教育变得更加可触可感,让宏大的家国叙事融入日常烟火。
这些征兵活动创新背后,是东莞对国防事业一以贯之的重视。从南城街道深入企业发掘优质兵源,到东坑镇“村两委与退伍军人”的精准动员;从大岭山镇退伍军人分享军旅故事,到虎门镇用历史文化资源点燃热血豪情,各镇街的“十八般武艺”实则指向一个目标,让每一名适龄青年都能读懂“参军”二字的分量。当桥头镇的动员会开进17个村社区,当寮步镇的初检工作下沉到村头巷尾,我们看到的是一张覆盖全市的征兵网络,将政策红利送到家门口,把思想动员做到心坎上。
陆泳欣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她成为陆军军医大学在粤录取的唯一女生,更在于她那句“首先是军人,其次才是医生”的清醒认知。这份认知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耳濡目染,更离不开城市氛围的浸润。其母亲袁润儿从“心疼”转为“骄傲”,父亲陆卫江想象女儿戎装模样便激动,我们读懂了东莞家庭对国防事业的朴素支持。而这种支持,正是无数个“上元村敲锣打鼓”式的集体荣誉感浇灌而成。
东莞已十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爱国拥军的基因早已融进城市血脉中。从孩童到青年,从家庭到社会,东莞用有趣的宣传形式搭建起国防教育的阶梯,用扎实的政策保障消除参军的后顾之忧,更用全城参与的热情诠释着“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在东莞,征兵宣传早已超越事务性工作的范畴,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当越来越多如陆泳欣般的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军伟业,这座城市的锣鼓声,便奏响了最动人的家国同频曲。
锣鼓渐歇,征途正启。东莞各镇街的征兵宣传创新,不仅为国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城市的精神品格。这份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终将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最深厚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