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石龙中学 陈宇彤《再行东纵路,革命火种传》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7-25 11:04:41

踏上东纵路,历史的风雷激荡在耳畔。东江纵队以血肉之躯在岭南大地铸就的精神丰碑,其核心是“以忠诚为民为根骨、以坚韧斗争为锋芒、以开拓创新为血脉”的民族精魂。鲁迅先生曾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东纵战士正是这民族脊梁的钢铁铸成,他们以青春为火石,在民族危亡的暗夜中擦亮救亡图存的星火。

东纵精神的内核,是刻进骨血的忠诚为民信念。这信念绝非虚浮的口号,而是熔铸于战士每一次抉择的赤子丹心。当1942年香港沦陷,日军疯狂搜捕爱国人士之际,东江纵队毅然挺进虎穴,展开震动中外的“文化名人大营救”。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穿越三道日军封锁线,以生命为舟楫,从香港救出何香凝、柳亚子等八百余位文化精英与爱国民主人士。广州东江纵队研究会会长黄彦辉称:“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危难中见深情,大营救的成功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段历史值得永远被铭记。”正是这份将人民命运与自身存亡紧密相连的赤诚,使东纵在荆棘丛生的敌后战场始终根深叶茂。忠诚为民,是这支铁军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今日青年必须接过这精神火炬,因其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奋进引擎。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当东纵战士在东莞荔枝林间浴血奋战时,守护的是国土完整与文明薪火;而今我们立于大湾区建设潮头,肩负的则是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昔日东纵以简陋武器抗击强敌所展现的“钢少气多”精神,在今日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国际格局中更显珍贵——当某些国家以“卡脖子”技术遏制中国发展,东纵精神所淬炼出的“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锐气”,正是当代青年突破科技封锁的精神利刃。这火种传递,是血脉的召唤,更是时代的战鼓。

青年传承之道,在于将精神伟力转化为推动时代前行的磅礴动能。东纵战士在密林深谷坚持斗争的坚韧,在今日赓续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的日夜攻关;东纵救护百姓的仁心,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化作青年干部奔走的身影。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青年团队,秉承东纵“敢为人先”的开拓基因,在新型半导体材料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无数大学生志愿者深入边远山区,以教育之火点亮孩童梦想,延续着东纵“为民开生路”的初心。赫拉克利特箴言道:“保存火种比点燃火炬更需要勇气。”当代青年传承东纵精神,正是要以“保存火种”的定力,在平凡岗位锻造非凡担当,让东纵的开拓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

重行东纵路,历史的风骨与时代的召唤在此交响。东江纵队的忠诚信念、坚韧意志与开拓精神,已熔铸成民族血脉中的炽热基因。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这精神火种点燃奋斗激情,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勇当尖兵,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躬耕力行。让东纵精神在千禧一代手中燃烧成照亮复兴征程的永恒火炬——这火炬将见证我们用青春的笔锋,在时代的宏阔画卷上续写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民族的壮丽史诗。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高三14班陈宇彤;指导老师:李玲芳

编辑:张叶